
【王小古先生的汤头情缘】
作者:庞尔锋
一
今年是王小古先生诞辰103周年。提起王小古,在中国书画界,在中国美术教育界,可是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一生虽然只走过了68个短暂春秋,但他呕心沥血培育的艺术人才却遍布天下,他数以万计的书画作品为后世所传扬,他雅俗共赏优雅别致的画风深刻影响着中国画坛。诗书画印同源,小古先生兼工,尤擅花鸟、山水、人物,牡丹、葡萄是其毕生所爱,画界喜称“牡丹王”。曾经两次受邀为人民大会堂作画,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誉。可以这样说,王小古先生是上承晚清扬州八怪、八大山人,近代徐悲鸿、潘天寿之后的画坛巨匠。今天,苏北鲁南山水花鸟画家如此之众,单是临沂城乡,花鸟画坛百花竞放异彩纷呈,不得不说与师传王小古先生遗风大有关系。
小古先生艺坛深耕,创作大量精品佳作;教坛奋发,培养大批艺术人才。他上北京济南,下杭州菏泽,画展笔会座谈,鞍马劳顿无止无休;他教书育人孜孜不倦,参政议政倾力而为。本来,他1952年38岁从江苏调来临沂工作时,左眼就有残疾,加之在临沂师范工作时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被下放到农村劳动达五年之久,身体受到严重摧残。1975年平反释放后,为偿画债,追回失去的艺术岁月,先生全身心扑在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上面,身体出现了严重透支,健康状况令人十分担忧。
1980年伊始,小古先生从临沂聋哑学校调到临沂教育学院,接着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2月组织山东名家在枣庄书画联展。3月份,省有关领导点名抽调王小古到济南为南郊宾馆作画,期间,先生不厌其烦,为各级省领导创作了大量的命题书画作品。5月,小古先生当选为临沂县政协副主席,9月,被临沂教育学院评为副教授。10月一入秋,先生的眼疾加剧,肠胃功能严重失调,实在难以再支撑下去伏案创作了。经在山东煤炭疗养院工作的画友张茂庭介绍,小古先生来到了汤头,进行温泉疗养康复。
二
这是小古先生第二次来河东。往事不堪回首,第一次来河东是整整十年前的1970年,那是先生被错误打成右派发配到相公红校去喂猪。这一次来的河东汤头,境况已经今非昔比了,国家已经开始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知识分子焕发了青春和活力,上上下下形势喜人。
此时,作为影响越来越大的文化名人,小古先生来到位于汤头东北部的煤炭疗养院,放下繁杂的社会事务和各种应酬,在友人的劝说下,暂时把钟爱的艺术创作也先搁置在一边,让身心彻底放松下来,养元培本,清心正气,认真恢复身体的各项机能是完全有必要的。
这一时节,夏天的溽热刚刚散去,秋天的凉爽渐次走来,天空湛蓝格外高远,清澈的汤河水环抱着整洁清幽的温泉疗养院,让小古先生初一乍到,即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放目晴空万里,白云悠悠,先生情随景迁,立时忘却了城市中的劳累与烦嚣。汤河对岸,是茂密无际的树林和硕果累累的果园,阵风过处,隔着小河,亦能丝丝闻到秋果的甜香味道,先生展目远观,心骛八极,似乎是来到了世外仙境一般。
通过画友介绍,小古先生逐渐对汤头温泉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作为一个跨越了新旧社会两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独特见解。先生第一次听到,汤头竟然是位于琅琊八景之首的“野馆汤泉”所在地。从老家江苏灌南来到沂蒙山区也近30个年头了,精研中国书画,必先打牢古代传统文化的底子,识得万般风物千种风情,方可做到笔下生风挥洒自如。先生原名崇古,后改为小古,个中情怀与操守,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可见一斑。自先生踏上沂蒙的土地,决心献身于临沂的艺术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那一天起,就遍辑沂州古郡之文化深厚者,博学明辨慎思笃行,只有这样,才成就了他在书画界的耀眼成就。
野馆“野”在哪里,“馆”在何处,为何占得八景之首?夫子入典,来龙去脉,何情何景,古郯,祝邱,之后以洗风尘?还是东蒙,临淄,之后沐沂河之风?先生的思绪飘渺,在汤泉的雾气升腾之中,总是萦绕在脑际的,是汤头这个奇妙的地方那些流年中难以忘怀的文化风景。
山东省煤炭疗养院是1955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在汤头兴建的。当年属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就在“野馆汤泉”的中心地带-----老汤所在之处,亦是传说中的夫子入典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先生来时,这里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康复疗养胜地。作为中国四大甲级温泉之首的汤头温泉,以其独特的疗养效果、优美的自然环境、先进的服务设施、周到的服务理念,短短的时间里,即给王小古先生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先生因长期操劳疲惫的身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健康养护,来到沂蒙近30年,这次在汤头,他是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深处涌溢出来的幸福感,像千年温泉之水,抚慰心胸,涤荡性灵,意蕴绵绵。
三
“野馆空余芳草地,春风依旧见旧踪”,正应了古人对汤头温泉特有的文化情怀,不到半年之后,1981年春末夏初,小古先生第二次来到汤头。
此时的山东省煤炭疗养院迎来了大发展的“井喷”时期,床位由建院时的100张增加到500张,有赖于1978年开始建设1981年投入使用的两座疗养楼和一座千人大餐厅的落成。为了搞好疗养院的美化装饰,提升大众疗养环境的品位和水平,给来自全国各地来此休闲康养观光的干部群众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时任院长王黎特别邀请蜚声苏北鲁南画坛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王小古先生到汤头作画。
小古先生欣然答应。他的脑海里,怎么也忘不了年前秋天,在汤头那一段惬意温馨的时光,他所感受到的汤头人那温暖的情谊,他清晰地记得五个月前离开汤头时,意兴满怀,挥笔写下的那首诗:汤头疗养院,处处老少年。秋风棉如絮,人乐菊花天。
很快,他就安排妥了手头的工作,带领学生马世治、吴兴沛和好友张茂庭一行共七人,迎着和煦的春风,第二次来到了煤炭疗养院。
小古先生在王院长的陪同下,仔细地观察研究了两座疗养楼和大餐厅的空间布局,为下一步安排画作的内容和尺寸包括人员分工做好布局谋划。
小古根据参与者的画风特长,结合建筑布局特点,对每一个重要节点的画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进行了任务分工。作为这项艺术工程的主要组织者和指挥者,先生高度重视一丝不苟,这也是他一生对高尚艺术境界的理解和追求。站在汤头疗养院,就像当年站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济南的南郊宾馆、临沂的展览馆一样,作画就是做人,画布就是战场,画笔就是武器,艺术的生命在于求真和献身,不能有半点马虎给世人留下一丝遗憾。
小古先生是台柱子自然要唱重头戏。六十六岁的年纪上,他一人承担了两座疗养楼门厅和千人餐厅大堂里的三幅大画。按照由难到易的顺序,千人餐厅北墙上的横幅山水是先生最关注最看重的。这幅题名为《江山千里壮胸怀》的巨幅写意水墨山水,画心长13米,高0.65米,装成后长16米,宽1.2米,整幅画作以恢弘的气势阔大的意境描绘了连绵不绝的连山群峰,层峦叠嶂,岩幽谷翠,飞瀑流泉,茂林青松。在手法运用上,点面结合,浓墨淡彩,远近有致,高低错落,俯仰之间,意韵深远,情致幽然。
北宋年间画家王希孟曾倾盖世才情,登山观海,运筹数载,精心创作的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这一幅思接千载独步天下的山水画杰作,长12米,高0.5米,就已经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绚烂的一页,而小古先生现如今这幅汤泉巨制,不论从尺幅上,还是气势上,还是笔墨运用上,都丝毫不逊色古人所制,甚至还超越了前世经典之作。先生这幅极尽豪情展现的伟大祖国秀美壮丽河山的巨画,墨笔传情,情溢于千里锦绣,志得于祖国的辉煌成就。展目观赏,峰回路转之际,尽是发自肺腑之壮志豪情;山明水秀之间,无不洋溢着对国家和人民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一般而言,即使是画坛巨匠,常识中亦得宣纸铺案,运筹帷幄,气定神闲,空间布局,结构置景,笔法运营等等,数日功夫,系列准备,胸有成竹,方敢下笔。可先生作此大画,却是打破常规,颠倒顺序,先有装裱工人做好一张18米*1.2米的板子,将宣纸托到板子上,再将板子成45度倾斜角靠在墙上,先生站立在板子前,斟酌考量之后,一手握大笔,一手端墨碗,一会儿静如处子,一会儿动若脱兔,一会儿惜墨如金,一会儿泼墨如水。几十年的人生见识笔墨功夫,在祖国大好河山面前尽情绽放,不到一天时间即大功告成,然后,工人接着进行镶边,当天夜里就挂到了墙上。
先生这种作画方式自古以来就是行家大忌。宣纸先行托板,会严重影响渗水性,大毫作大画,讲究水墨尽情淋漓的意味,对于水分的要求特别高。另外,板面倾斜,墨汁很难控制,一旦出现流淌,就会功败垂成,前功尽弃。艺高人胆大,先生由于几十年来哪怕是动乱年代练笔不辍,山水写意功力深厚,且做到了画不择纸。因为炉火纯青才能信手拈来,达到如此效果,绝非一般水平敢于尝试的。
另一幅大画叫做《非画柳实画风》,设计挂在三号疗养楼门厅内屏风上的,画高2.5米,宽3.5米。“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柳树这样的题材,古今名家大都是较为避讳的。但是小古先生看到疗养院满院杨柳依依,一派生机,尤其汤河河岸,垂柳拂水,更是情趣盎然,他此时想到了来到汤头疗养的国家功臣们,为了祖国建设,劳损了身体,来到这里休养生息,恢复了青春与活力,不就像这春天里生机勃发的依依杨柳吗?先生情随境迁,胸中自有沟壑万千,片刻的沉吟之后,一株古老苍劲的柳树跃然纸上,柳条随风,飘舞悦动,似向人们挥舞纤纤玉手,传达春天的讯息和喜悦的感情。先生再一番琢磨之后,运笔过处,十几只紫燕翩然穿柳而过,轻盈清新,令人观之心胸顿开,情意满怀。
先生在疗养院做到第三幅大画,是为二号疗养楼门厅内屏风量身定做的,是中国传统国画题材,题目叫做《国色天香》,画高2.5米,宽3.5米。这一幅,先生邀请学生马世治参与共同完成。先生知道,厚道好学的马世治,自1956年拜师学画,他曾领着三下菏泽写生牡丹,对于写意牡丹,马世治已经造诣匪浅了。小古先生在画的中心位置先立上一块寿石,石上再立一只五彩锦鸡。石之右侧,先生作赵粉牡丹树枝,迎风跃动。之后,马世治提笔,在石之左侧画各色牡丹共二十余支,与老师的牡丹左右呼应,相得成趣。师生合作的这幅小写意,吉祥喜庆,寓意深远,意象丰厚,色彩斑斓,不论在气韵上还是意味上,均极好的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先生此次汤泉作画,做了充分的准备,连装裱的工人都带了三人,现场设计、现场作画、现场装裱,即时完工,一气呵成。大画小画,上墙的、留念的、收藏的,单是先生就画了几十幅,时间,仅仅是短短的一周。
在汤头作画的第二年,冬天12月,小古先生因过度劳累,导致心脏病复发,从此离开了这个他无比热爱的世界,享年68岁。
作者简介:

庞尔锋,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作家,文化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