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文字:一苇

化,
犹如一部投影仪,
把造物主不断变幻的想象映在天地间的幕布上。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庄子》开篇即以鲲化为鹏始,洋洋洒洒,徜徉于“化”间,直到庄周梦化为蝴蝶,蝴蝶梦化为庄周,化渐入化境。
化,追溯至甲骨文,乃二人形,只不过这两个人一个人正立,一人倒立。切莫以为这是一颠一倒的两个人,其实这是一个人一正一反亦即一阴一阳的两种状态。恰似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一种状态总在不断地走向它的反面。这就是化字的由来。更不要以为只有人在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不断走向自己的反面,“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以人形为字,只为就近取譬而已。
《庄子》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子来有病,眼见着快死了。他的朋友子犁来看他,见他的妻儿围着他哭,便大声呵斥说:“躲开!别惊动他的化!”随后又感慨说:“伟哉造化!又要把你变成什么呢?是要把你变成老鼠的肝,还是要把你变成虫子的腿?”
听起来十分荒唐,细想一下却绝非胡言。一个人生命终结,腐烂在土里,或被细菌分解,或被虫豸噬咬,或被植物吸收,均可化为另一种生命。所不同的是自我意识的转化而已。此亦所谓“无不毁也,无不成也”。所以即使单从生命的角度,亦无所谓生,亦无所谓死,所谓生死,只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转换。
打开道家门来看:化者,“二”也,阴阳之“二”也,生三生万物之“二”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打开儒家门来看:仁为“二人”,化亦为“二人”。静者为仁,动者为化。
打开佛家门来看:一念不生,归于佛性。“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此所谓千百亿化身。
世间万象皆为造化所化,并非真实所在。只因眼耳鼻舌身意所受,而成万象。如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万化归一。
结语:化,犹如一部投影仪,把造物主不断变幻的想象映在天地间的幕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