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美文连载 《冷落的小山村》
5 春节
小孩盼着过年,大人操心种田。年年农历腊月,父亲早早锯下很多树枝,劈成短棒,支起许多方形空笼晒干,以备过年蒸馒头用。
腊月中旬,生产队开始捕塘鱼,请人打粉(细粉)、磨豆腐,家家户户宰鸡、淹鱼丶熬芋头糠,我们小孩子手里开始不断糖果点心。
蒸馒头是过年前的一项大事,腊月二十左右寨子的多数人家已开始蒸馒头,到廿七、八结束,由于平时很少吃麦面,过年每家蒸的馒头都很多,我家每年要蒸六、七巴斗,不象现在过年,年青人都到街上或超市买上三五十个就行。那时的馒头种类也多,有芋头面的、高梁面的,不过蒸的最多的还是细面馒头;有山芋馅、黄叶白菜馅、豆腐粉丝馅、散子白菜馅、还有白糠馅和猪肉馅的,当时农业靠牛马耕田,政府禁止宰杀耕牛,连除夕晚上都没有牛肉,偶尔吃一次病牛肉,也异没有感觉比猪肉好吃。我最爱吃的是芋头馅和猪肉馅的馒头。
第一锅馒头出锅总是要放几个散炮(无一家例外),最后一锅可放可不放,而且第一锅馒头总是要挑几个大的用盘子盛了放在家堂上及门两旁敬家堂和神。
第一锅馒头出锅时我和弟弟便可问父亲要几个散炮玩。当然,父亲总要叮嘱嘱我:“放在地上用火棒点炮,当心炸伤手”。当年的散炮绿的、红的、黄的、紫的很鲜艳,是魏家洼(古魏阳城)私人赶的,威力大,十里八乡很有名气,有一定的历史。
除夕是最叫我向往的,下午四点过后,全寨便此伏彼起的响起鞭炮声,我和小伙伴们象受惊的一群小鹿东奔西窜起来。这晚,各家都把准备最长的鞭炮拿出来燃放,炮声、硝烟、火光之中最动人的风景便是我们抢炮的身影。东头炮响,我们奔东;西头炮震,中途折西,头上丶身上落满炮纸也顾不得拍打。
山寨炮声傍晚起,烽火少年冲锋急。
书机上点起了三根大焟烛,照亮满满一大卓子的美味佳肴,鸡鱼肉蛋及各种糖果和素菜。我草草吃了些可口的菜,待那期待已久的两块压岁钱装进囗袋后,便和弟弟挑着灯笼去会小朋友了。
山寨,到处灯火移动,犹如夜晚行军的队伍正在安营。
父亲挎了一篮馒头去公房给耕牛放年,‘槽头兴旺’的红纸黑字贴在牛槽两头。
春节早上,我和弟弟吃过包汤(饺子),换上新衣服随着拜年的少年队伍去挨家挨户拜年,浩浩荡荡的人群喜笑着、簇拥着。每到一家,大婶大嫂们都乐呵呵的端出一筛孑瓜子、花生、米花糖等候在门口:“来,先给大娘拜年,后发小糖”。于是‘呼啦啦啦’跪倒一片:“给大娘叩头”,接着连叩三下,马上′爬起。大娘挨个给我们发吃的,待我们每人都得到一份后,满筛子-的瓜子米花糖等也所剩无机了。
拜年之风一直延续到一九七七年,随着公有制的瓦解而消失了。
而我少年的记忆却深深的定格在那个年代。秃笔难全当年事,拙词三阙追补迟。
踏莎行
 六 演出
晚饭提前,小孩食减。听说演出精神振。赶先到场抢前排,汽灯近照调皮脸。
歌谱过门,泗州婉啭。声情侵骨姿腔换。二胡笛子巧衬声,夜空宁静声传远。
 七 收甘署
山芋抢收,趁天连战。披星戴月加田饭。辛勤数月喜丰收,集体生产无人贪。
辛苦切干,午餐从简。深秋季节白天短。经常整夜不回家,黎明头顶寒霜返。
作者简介

徐思成,网名余志,1964年出生,皖,怀远县唐集镇山西小郢徐庄人,现住唐集镇唐怀路世纪家园小区二栋三单元601室,诗词吾爱网会员,大中华诗协会员,近几年诗词多见于吾爱网及大中华诗词论坛。2008年春在《华东知音》发麦散文处女作《一种情》电话18757735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