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故地重游~后赤壁赋]
三个月后,十月十五日这天夜晚,苏东坡与两位朋友从雪堂出来,回临皋亭去。
他们在月下慢慢散步,经过黄泥坂的时候,霜露带来的丝丝寒气迎面袭来,树上的叶子早已落尽。

抬头看看明澈如水的月亮,将人影投在地上。大家的心情也都变得无比澄澈快乐,一边走一边唱着歌。
东坡居士止不住叹息说:“美好的夜晚,有朋友相伴,却没有美酒佳肴,正值明月清风,这样的良辰美景如何度过?真是一大遗憾!”
其中一位朋友赶忙说:“今天傍晚时分,我刚好张网捕来一尾好鱼,鱼鳞细密而鱼喙巨大,很像着名的松江鲈鱼,只是不知道哪里有好酒。”

三个人赶紧回到东坡家,一问苏夫人,夫人得意地说:“我早就藏有美酒一壶,就是为你们不时之需所预备的!”
带着美酒鲜鱼,一行三人再次来到阔别三个月的赤壁。十月的赤壁与七月的赤壁景色大为不同,几乎认不出来了。
但见江岸千尺陡峭,山峦高耸,明月孤悬,江水回落,山石凸现,恍如仙境一般。

苏轼独自一人拽着衣襟登上赤壁高崖,脚踩着崎岖的岩石,拨开茂密纷繁的草木,蹲坐在形如虎豹的山石;
攀上如虬龙一样盘曲的树木,登上鹘鸟筑巢的危崖,俯视水神冯夷幽冥的宫殿。
东坡居士对着夜空长啸一声,引得身边的草木为之摇曳,山谷间掀起阵阵回响,风声水声荡漾不已。

此时忽然一阵悲凉的情绪袭上心头,肃然之际也平添了几分恐惧,感到赤壁山石峭崖之上不可久留。于是回到船上,任小舟在大江中随波逐流。
时近半夜,举目望去,四面茫然,恰巧一只孤独的仙鹤横越大江,羽翼如车轮一般大小,那仙鹤一声长鸣,掠过小舟而去。

这天夜里,苏轼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衣飘然而至,作揖问他:“先生在赤壁玩得高兴吗?”苏轼问其名字,道士低着头并不回答。
苏轼恍然大悟:“那只横越大江的仙鹤莫非就是您?”道士回头一笑,苏轼陡然惊醒。打开门窗去看,除了清朗的月光,什么也没有。
显然,在这里,登高长啸的诗人、飘然而至的道士、横越大江的仙鹤,早已分不清你我彼此。

也许,仙鹤就是道士,道士就是诗人,而诗人也就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更像是仙境中的一幕戏,诗人一会儿扮作道士在月下飞翔,一会儿化作仙鹤掠过小舟;
一会儿在悠长的箫声中静静入睡,醒来后却故作惊讶地问观众:究竟是我梦见了道士仙鹤,还是道士仙鹤梦见了我?(待续)


《后赤壁赋》选读
苏东坡 [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
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
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