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洛文化,博大情深。洛贡龟书,源远流长。
洛阳市洛宁县南蹬熊耳、北枕崤山,西依秦岭之脉,东望一马平川、境内洛河横贯,良田千项:涧水纵注,青山万重;地理版图,犹如灵龟:文化底蕴,宏博深厚。饮誉中外的河洛文化,其标志之一——“洛书”,源在洛宁。
《周易·系肆》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后汉书·五行志》载:“禹治洪水,得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之标志,华夏文明的源头。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洛书系涵盖天人合一思想之图式、东方哲学之精髓,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哲学、伦理、建筑、中医等领域无不产生深刻之影响,给中外专家学者留下了探讨不尽的课题,但是,“灵龟负书”从何而来,“洛出书处”物证何存?遥遥洛河长流,唯豫西洛宁西长水,竖有专纪“洛书”之源的两通古碑。

洛宁西长水,依山傍水,竹林苍翠,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古往今来,乃文人雅士游览之胜地,诗赋佳作脍炙人口,竹林嵌座“洛神庙”, 庙前并竖“洛书碑”, 九龙朝圣龙头山,洛龟呈瑞龙山前,龙头山曾是夏禹“叙畴”之地,古碑作记,言之凿凿。黄帝史臣仓颉的造字台遗址距此咫尺。

《河南通志》载:“禹王庙在永宁县西长水镇,昔大禹治水成功,洛龟呈瑞,故立庙祀焉”。“龟窝,在永宁县西长水洛河北岸玄沪水滨,乃大禹治水洛龟呈瑞处。”《拾遗记》曰:“禹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玄沪河谷,山青水秀,草剂盎然;上下涧槽壁耸立,飞瀑流花;洞水萦洄,黛石红晕,灵气充溢;摩崖石刻,笔体劲力,诗意幽深。龟滩龟窝碧波荡漾,石鳄鱼维妙维肖,石壁画形象逼真,石灵龟活灵活现。自古流传:“上间槽、下涧槽,金银财宝在中槽”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籃,洛河流域则是中华古文化的源头之一。神奇土地上的神奇河流造就了河洛文化,承上古,缘历代,启后世。随着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不断交融与汇通,河洛文化之源的“洛出书处”, 早已演译为中外专家学者们追宗探源、寻根问祖的圣地。博大精深的“河图洛书” 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那么河图洛书究竟是什么?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河图、洛书确是中华文化之源。(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语);”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相传,伏羲氏时,洛阳孟津境内从黄河中浮出龙头马身的怪物,背驮 “河图”, 献给伏羲。伏羲依此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 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大禹“法洛书贡九州”,“先北翼,次东北兖、而次西梁,次次西北雍”。意思是说,大禹根据洛书,把天下划分成了九州。“天下九州豫为中”,豫州就是中州。豫州的北边是冀州(今河北省)、东北是兖州(今山东省)、东边是青州(今山东、安徽之间)、东南是徐州(今安徽省)、南边是扬州(今江苏省)、西南是荆州(今湖北、川东)西边是梁州(今川北、陕南)西北是雍州(今陕甘、山西)。依此制定了九章大法,治理社会,后收入《尚书》, 名《洪范》。《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上,排列成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相加都等于15, 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
河图洛书在我国史籍上有明确记载,并且在史学界得到公认,它共分为三个时期。

西周时期;研究河图、洛书的专家公认中国古籍第一次记载河图、洛书的是西周初期王宫史官记载的《尚书.顾命》篇,该文记载说,周武王儿子周成王执政十九年后病逝,西周史官在周成王儿子周康王于洛邑文王太庙大室中举行的继位典礼上看到;赿王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壁、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尚书大传文》。《今古文尚书全译》对这段文字注释道;“赿王、陈宝、弘壁、琬琰、大玉、夷玉和天球,均为不同产地的宝玉;序,墙也;赤刀,为周武王伐纣时用的刀,赤色,周正色也;大训,为记载先生训诫的典籍;河图、洛书,为古代地图、书籍。”
西周初期到西周第五个帝王的《穆天子传》。是中国古籍第二次记载河图、洛书’。北魏人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河水篇》中对《穆天子传》有关洛书的记载做了详细注解。西晋地理学家郭璞的《山海经注》和唐朝的《白居易集》。明确记载河图、洛书是两本古籍。郭璞在《山海经·中次五经》注中说:“《河图》曰:“苍颉为帝,退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出此水也。” (1992年7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山海经全译》第134页注23)从郭璞所记载来看,进一步明确了河图洛书确为古代的地图和书籍,又明确了河图洛书的存在和“洛书”出处的确切位置。
《汉书.五行志》;“《周易·系辞传》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刘歆以为伏牺氏继天而王,受《河图》, 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 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时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艾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飨用五福、畏用六极”。这六十五字就是《洛书》的本文。这是西汉时期人们尚能看到的河图、洛书。《张赞恭;河图洛书不能隨意否定》。
从以上三次记载来看,河图洛书确为古代地图和书籍、但是现在河图洛书在大家印象中的黑白点又是怎样形成的,来源于什么时期。答案应是北宋时期。-一河图洛书在北宋初年被重新发现,始于宋代华山道士陈抟,他当时提出的图式叫作《龙图易》,《宋文鉴》中载有《龙图序》一文,讲到了龙图三变的说法。即;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数,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陈抟在龙图三变之后,没有提到河图洛书的名称。第一次给这两幅图命名的是北宋易学家刘牧,他精研陈抟所传《龙图易》,著书 《易数钩隐图》, 提出了河图十个数,洛书九个数的图式、于是,河图洛书才为世人所知。

洛书的价值;我们今天通常看到的图式河图为55个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洛书45个数,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关于如何去进一步解析和认识河图洛书。总的来说,从直观不难发现:这两幅图式的数字性和结构对称性,特点非常明显,数理关系非常丰富。由此可见,河图洛书同出一源,是数学逻辑推理的结果,数学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向导,在三百万年前的中国原始社会,结绳记事昭示了人类数学文明的启蒙。特别是洛书是作为一种计算工具或计算原理在原始社会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下,当人们经过一定时期的劳动,需要分配劳动果实,共享丰收喜悦之时,大家集中起来,举行盛大庆典活动。他们要祭祀,告慰先祖,感恩上苍;他们要采取一定方法,正确盘点和合理分配劳动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利用洛书进行计算,洛书起着计算工具或计算原理的作用,从而,大大方便了对劳动产品盘点和分配工作。古人崇拜的吉祥物有;麒麟,龙,马,凤凰,乌龟。因为洛书与龟背的自然生成形状具有同构性,所以洛书可以烙刻在龟背上,于是也就有了洛龟贡书的美好传说。这可以说明洛书的形成要早于甲骨文,河图洛书产生的传说本身,又反映了中国古代君权神授的思想和天人感应意识。原来可能就是伏曦创立了八卦,大禹制订了洪范。但是由于河图洛书的传说把这项重要的成果归为神的授予,而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伏曦和大禹便成了天与神的权利与力量的体现者,于是河图洛书就带有巨大的神秘性,同时也具有崇高的权威性。这就给中外史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军事家、建筑学家留下了一道永远探讨不尽的课题。

洛书在洛宁的证据;洛书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河洛文化的源头之一,自古以来,研究洛书的专家、学者,遍布世界各地,千百年来洛书的故事广为流传,在军事,数学、医学等各个领域里的研究成果表明,洛书的神秘面纱后面深藏着奥妙的科学内涵。因此,洛书诞生之地也成为学术界寻源的重要目标之一。洛宁西长水村“洛出书处”之所以被专家、学者肯定,是因为许多历史典籍有记载,许多古人诗词有反映,最重要的是那里有许多古代石刻和碑铭为实证,西长水村有两通古碑,东边一碑上圆下方,为沙岩石质,碑额刻有圭首图案,图中方形线基本脱落,似洛书图样,正面仅存一字,为魏体“洛”字,有考古学家鉴定,为汉魏时物。西边一碑为清代碑刻,高约1. 8米,碳酸钙石质,碑额楷体书写“大清”二字,碑正中有行书“洛出书处”四个大字,碑右有行书“河南尹张汉书”六字,碑左上方刻字为“雍正二年腊月”, 下方为“永宁令沈育立”。 洛水从陕西洛南县发源,流经河南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市区、偃师市,至巩义市入黄河,流程442.5公里,唯有此处有两通“洛出书处”碑。可见,早在汉唐时代,人们就认为这里就是“洛出书处”,龙头山禹王庙前,有一通雍正十三年后四月初四日立的《重修禹王庙碑记》。至今仍矗立在龙头山顶。
明《河南通志·古迹》记载:洛水北岸玄沪水滨,乃夏禹治水,洛龟呈瑞处。”在玄沪河中涧槽的石壁上,原有摩崖石刻“老龟窝”三个大字,现因山体滑坡而不存。但在附近仍存明代广东道进士西蜀刘武臣《游龟窝至此偶成》摩崖石刻,永宁县吏山西夏县人董信刻石。其诗云:引蔓缘崖步涧泉,鸟声正尔弄清妍,潜踪莫遣惊飞去,留与游人当管弦。”从古籍文献、古人诗赋和现存石刻碑铭看来,洛宁西长水-带被称为"洛出书处"或"洛书赐禹之地”,是有确凿的证据。洛书之源在洛宁,文与物古有遗存。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