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唱和诗刊第303期]

诗词创作中诗人情感与主旨委婉表达的艺术举隅
作者:薛维敏

在诗词创作中,诗人往往是从外在情景的直觉感悟、表述入手,进而达到内在情感和主旨的揭示,创作出真实感人的作品。这种注重形象展示,是不同于科研意义上的实“证的,也是不同于理论文章的推理、演绎的。如何将外在情景的展示与内在情感的揭示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诗词创作中诗人情感表达和主旨的揭示的种种方法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特定实景法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就是以特定的实景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透露出有着诗人鲜明的内心世界。“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时间可以静止、停留,可以一刹那被固定,这一刹那中所呈现的景物便将送行者的内心世界揭示无遗。可见李白是多么善于借他晴碧景,舒我海天情的。
宋代的张先在《天仙子》中写道:“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此词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在一天将尽而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特定的形象给婉曲地传达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就遣词造句评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已是权威性的评语。词人正是用这一句衬出了自己在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所闪现出的一星晶莹艳丽的火花——“云破月来花弄影”。 (待续)

薛维敏,安徽舒城人,中学高级教师,新疆博尔塔拉州电大客座教师。新疆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人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诗人100家》第五卷、第六卷主编。近年来,曾十多次在全国诗词大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