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阵阵榆钱香
作者:梁成芳
诵读:雪儿

在我的家乡井陉于家这一块儿,有一种树叫榆钱树,落叶乔木,三四月开小花,叶子卵形,花有短梗,翅果倒卵形,果实外面有膜质的翅,乡下人管它叫榆荚。榆荚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人们通称为榆钱。
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的时候,榆树在自己的悠长枝条尚未长出绿叶之前便形成了花,你看那榆钱儿一串串一簇簇,像古时候串在一起的铜钱。榆树不仅是一种极耐旱的树,又是一种耐贫瘠的树,故乡村落房屋前后,除了槐树梧桐树杨树和柳树之外,最多的就是榆树。榆树,不光是它的名字吉利,榆钱——余钱,而且它还是庄户人春荒时的“救命粮”,祖母在世的时候,常常说:“一树榆钱半月粮。” 寸草不收的年月,一棵树上的榆钱往往能供一家人度过饥荒。所以,在那个年代,我们儿时榆钱在乡下人的眼里是颇受欢迎的。
“又是一年春来早,柳絮满天飘,暖风轻扬桃花红了,榆钱儿串上了梢……” 春风起时,细细地看,你便会发现榆钱树绽开紫红色的苞蕾,娇嫩的榆荚芽伴着贵如油的春雨,长成小纽扣般大小的圆形薄片,金黄金黄的榆钱儿簇拥着,一串串地簇满枝头。儿时的我,每年都期盼着春天,榆钱儿串上树梢时,便爬上枝头,接过妈妈递来的细竹蔑儿篮子,装满之后,把嫩绿金黄的榆钱儿进行“泡澡” ,给我们姊妹几个做榆钱饭。要数好吃的有味的就是把榆钱儿掺上苞谷面,放一点儿盐,在大铁锅里贴着可做成美味的榆钱儿锅贴饼。
有了榆钱香,家乡的春天是温馨的。
榆钱的吃法其实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就是生吃,或是在水中冲洗后沥去水分,然后搓上一层面粉,放在锅里蒸着吃。蒸好的榆钱儿香喷喷,再浇上野蒜泥儿,拌上辣子,香辣而不腻,韧而不糙,是不可多得的乡间美味。不过,没吃过榆钱儿的,可不要搞错了,有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椭圆形或倒卵形,像榆树叶,花粉呈红色,核果球形,那是万万吃不得的,那是一种叫榆叶梅的,只能供观赏。
清代诗人郭诚在《榆荚羹》中有诗云:“自下盐梅入碧鲜,榆风吹散晚厨烟。拣杯戏向山妻说,一箸真成食万钱”。说的就是榆钱儿的味道。
阔别家乡很多年后,得知井陉天路去年开通,便觉得是一很好的去处,从狼窝村向西南行至高家坡水库环绕到云湖公园,可见此处热闹非凡赶集似的,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庄禾人自产的山货和五谷杂粮,更上眼又馋嘴儿的是各种地域风味小吃,如杂粮煎饼,缸炉芝麻烧饼,蒸黄米糕等等,孩童们爱吃的麻辣烤串儿就不屑说了……走着走着,同行的两个编辑朋友说该吃午饭了。他们想找一个农家饭店,正说走时,在路旁的拐弯处一个电动三轮车上,赫然写着“蒸榆钱”的菜名,于是上前要了三份,那精致的花瓷小盘,端上来绿嫩鲜亮的一碟榆钱儿饭,我迫不及待地举箸品尝,一进口,便感觉粗糙难咽,无论如何也吃不出儿时的那种榆钱儿的滋味。母亲做出来的榆钱儿饭,那甜香四溢的味道,那吃不厌馋不尽的感觉,看来真的永远也无法替代了。
呵,春天那故乡的阵阵榆钱儿香……
作家简介:梁成芳,男,汉族。上世纪62年生,大专学历,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人。以小说创作和情感散文及杂文擅长。作品见于《春风》《作家学堂》《乡土文学》《北方作家》《天涯诗刊》《娘子关》《秋实》《潇河》《吐月》《赤壁文学》《作家文苑》《生活导报》《晋中日报、晚报》《榆次时报》等文学期刊。著有小说《早春雨夜》《青妹儿》《小二的心愿》《老人夜话》《时光》《成子》《大森林的那颗清泪》《情愫》《木屋》《有一个农家小院》《流向下游的河》《孤独的潜影》《一个荒唐的故事》《局势》《荏苒光阴里的碧泪》《煤炭企业里的文化哥儿们》《绵河湾的故事》《哀伤的沉淀》《多雾的季节》《英雄安泰母亲的愿望》等多(部)篇。部分作品发表于网络文学平台和《今日头条》。散文《菁菁*女孩*狗》获2000年全国“赤壁杯”优秀奖,《情系桑梓,余热生辉》荣获榆次时报 “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三等奖。有作品收入《中国微篇文学大观》,撰写理论文章、评述和情感散文若干篇。迄今已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多万字。情感散文及杂文一百余篇。系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中心作家委员会会员,山西省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榆次文联作协会员。《潇河》文学季刊小说作家。
主播简介:雪儿,林海文化特约主播,副总编,私企经营管理者,从小就爱好朗诵、音乐,曾担任电视台业余主持人。现是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团员!是多家文学平台的特约主播!有朗诵培训工作室!愿用我的声音传递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