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在中国自由传播基督教的权力,由此外国宗教在中国迅速传播开了。
1922年2月,柏立美一家从美国出发,第二次来到中国青藏地区传播基督教,柏立美先把妻儿安顿在甘肃岷县,然后独自一人进入青藏东北区,期望找到一个地方作为根据地传播基督教,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柏立美最终选择了湟源丹噶尔作为根据地,充足理由是丹噶尔地处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之要塞,也是农区和牧区交汇处,更是茶马商都和海藏咽喉,自明清以来商业繁华,贸易兴盛,有小北京之美誉,许多汉藏商人在此经营买卖,也有内地商人组织的中华内地会,所以丹噶尔是传教的最佳选择了。
接下来柏立美将妻儿及细软从甘南经过十四天长途跋涉护送到丹噶尔,先租用城内民舍传教,后于民国12年(1923年)租用居民陈光恭房产一处,即原清都司衙署地址传教(现福音堂住址)。民国13年(1924年)柏立美倾其所有在丹噶尔购置了一处地产作宣教的基地,建立了崭新的西式楼房一幢,建筑坚固,规模宏敞,另建平房若干间,设有教堂、诊所等,也就是现在的福音堂。新教堂建成后,将中华内地会迁至福音堂,由牧师柏立美传教,其传教方式主要通过散发汉译的《新约》、《旧约》及图片等,每星期日召集街头汉藏民众及儿童到教堂诵读“圣经”,规模最大的是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开展布道活动,参加人数约百十来人。其次柏立美通过给人看病宣传基督教义,扩大影响。民国十八年(1929年)马仲英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湟源屠城,死亡近3000人,受伤近800人,抢劫白银300万两,富饶的丹噶尔从此萧条败落下来。接下来受伤的800人的伤情医治工作成了柏立美夫妇生活的最重要部分,他们把福音堂西药房当成了医院来救死扶伤,并从美国教会购置了大量纱布、红汞等西药,差不多用了将近二年时间才将许多重伤号治愈,湟源基督教堂担当起了救死扶伤人道责任,发挥了治病救人的极大作用。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因国内政治时局的急剧变化,柏立美一家听从美国教会的召唤辗转回到了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