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文/卓尔
1949年十月一日,澳门濠江中学校园,全校师生注目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空。升旗手是杜岚校长,他心在颤抖,手在颤抖,期待已久,注定激动万分。

此时的澳门还是葡萄牙殖民地,敢于在非主权的国土高唱国歌,昂起高傲的头颅,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而这勇气、骨气、胆气、锐气来自游子的一腔浩然正气,这世界,谁能阻挡一个人爱自己的祖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000年前,孟郊表达游子对母爱的悠悠感恩。“你可知MACAN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的灵魂”,100年前闻一多以深婉悲怆的《七子之歌》表达游子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乡愁是一道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儿,大陆在那头儿”,50年前台湾诗人吴冠中道尽在外游子思归的拳拳之心!

濠江奔流,海鸥鸣唱,妈祖庙香火袅袅,港珠澳大桥彩虹如飞。1999年,87岁高龄的杜岚再次升起那面熟悉的红旗,迎接澳门回归祖国。2019年建国七十大庆,五星红旗再次照亮濠江。风云变幻,岁月峥嵘,永恒不变的是七十年几代人薪火相传的爱国情怀,是在外游子与祖国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同舟同济的一个个传奇。

建国初始,多少学者魂兮归来,报效祖国,美国千方百计阻扰钱学森,也无法挡住他归心似箭。卫星上天,核潜艇入海,蘑菇云震惊世界,祖国母亲笑了。新时期,学有所成的游子叶落归根,落红护花,祖国一声召唤,黄大年收拾行囊,挈妇将雏归故园!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流着同样的血,操着同样的母语,拥有同一个母亲——中华,百川归海,千峰聚秀。于是庚子春天抗疫战争,多少白衣天使背井离乡,远赴荆楚,执甲逆行,慷慨赴国;多少华人华侨五湖四海捐赠物资;多少留学生乘坐China号专机回归故土。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分担海的忧愁,也分享海的快乐!

杜岚校长和后继者,一颗初心照日月,满腔热血写丹青!他们以70年对国旗的坚守,感动着澳门,感动着也引领者亿万华夏儿女爱国情操,他们荣登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神圣殿堂,是个人的光荣,更是祖国的骄傲!
卓尔 5.30

康永华老师点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心很明确,报效祖国,感恩祖国,思念祖国,热爱祖国,表现的是家国情怀。
写这篇文章关键是怎样报效、感恩、热爱祖国。首先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这就要有记叙和描写。其次,这些行动何以见得就是报恩祖国,就要议论抒情去挖掘。再就是报效祖国,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和追求,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怎样把民族的这个面展示出来,这也是大主题写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们结合卓尔老师的这篇文章分析一下
开篇写杜岚校长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升旗的情景。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典型动作,老师都捕捉到了。在“非主权国土”葡萄牙殖民地澳门,升国旗,“注目”“心在颤抖”“手在颤抖”,这些正是写名人时,找到的“点”,以此突破进行记叙描写。这是报恩祖国的具体行动,而这样的举动怎样体现爱国的情怀,就要进行议论抒情去挖掘。我们看老师是怎样挖掘的。“扬起高傲的头颅需要勇气和力量,而勇气和力量来自游子一腔浩然正气”,这就把名人事件与主题融合在一起。

“这世界,谁能阻挡一个人爱自己的祖国?”一个反问句在情感内容上点明主题。在结构上引起下文。接下来由孟郊的名句引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和余光中的《乡愁》中的名句,同学们注意,老师使用名句不是把名句搁那转头顾他,而是对名句进行阐释,并把名人点出,把名句名人与主题结合起来。使主题不再架空,而是牢牢靠靠的贴紧名人和名句。有基础,有力度。

第三段回到近现代,1999年和2019年两次升旗的场景。“见证了永恒不变的是70几代人的薪火相传的爱国情怀,是海外游子与祖国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同舟共济的一个个传奇。”同样是写升旗,但议论抒情的深度不一样。第一段突出的是爱国的勇气和力量,此段突出的是,游子与祖国血肉相连,休戚与共,是不可分割的。意义加深,情感加重
第四段解决的是“怎样展现民族这个大层面”。这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建国初、新时代、庚子年春天来写,由归国著名学者到 普通华人华侨抗疫英雄留学生,写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报国,知识报国,抗疫报国,捐资报国等等,展现的是报恩的群体,由个人报恩祖国上升到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让主题得以升华。这一部分也是由点到面的延伸,突出的是中华民族的特点。
这一段即便是略写老师也非常注意典型细节,和化用诗词成语,这些传统经典,让主题有了厚重感,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魂之依,神之托,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休戚相关,不可分割,所以游子无论身处何方,都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1


赵子青点评:
卓尔老师的这篇文章非常规范。
从主题上看:围绕“游子的家国情怀”展开,着重关注“游子”一词,必须有地域流动,才算得上“游子”。因此在选择人物上,本土人物就不够切题,而远道而来、逆行而上的角色才符合此次主题,港澳台人物和归国的华人华侨更是好用。 想打架从结构上来看:叙述描写用杜岚校长做了场景化破题——深入解读游子情感——回忆两次升旗升华至家国主题——用学者归国和抗疫事件丰富家国内涵——首尾呼应扣题

从行文来看:多次提到杜岚校长的升旗,且有着明显的时间顺序。1949年建国、1999年澳门回归、2019年70周年庆、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这几个时间点融合着作者的想象,更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时间点,是从个人上升到家国一种巧妙的写作手法。必须把个人置身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下,写作才更有力度。

从内容来看:注意文章内容的丰富性。音乐《七子之歌》和《我和我的祖国》、余光中的《乡愁》、妈祖庙和港珠澳大桥、钱学森黄大年、抗疫英雄和普通国民。有详有略,有点有面。

从语言上看,文采斐然,充满诗意:比如“濠江奔流,海鸥鸣唱,香火袅袅,彩虹如飞”“叶落归根,落红护花,百川归海,千峰聚秀,归故园”“勇气、骨气、胆气、锐气、浩然之气”“背井离乡,远赴荆楚,执甲逆行,慷慨赴国”。以上词汇全都围绕主题高度凝练,铿锵有力。
青青子衿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