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月夜寄情书写华美篇章~前赤壁赋]
黄州的苏东坡没有颓废消沉,更没有在黑暗的角落里独自咬牙切齿,而是尽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过去。
充分理解现实的处境,努力创造生活的乐趣,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他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艰苦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黄州苏东坡的潇洒与成熟。

也正因为如此,从元丰五年(1082)七月到十月,苏东坡在黄州赤壁的三次歌咏,才能够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因为它代表着四十七岁的苏东坡已经走向成熟与圆融的人生境界。
那是七月十六仲夏之夜。清风在江面上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波。东坡与朋友慢慢喝酒吟诗。
不久,明月一轮出现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北斗星与牵牛星之间。白雾笼罩江面,水光与雾气相接。

二人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只觉得人如天上坐,船在雾中行,任其漂流,随意所致。
二人开始歌唱,手拍船舷为节拍。唱出了: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东坡的朋友善吹箫,开始吹起来,东坡哼着歌唱,箫声奇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细若游丝,最后消失于空气之中。
另一个船上的寡妇竟闻之而泣,水中的鱼也为之感动。苏东坡也为箫声所动,问朋友何以箫声如此之悲。
朋友告诉他:“你还记得在赤壁发生的往事吧?”一千年以前,一场水战在此爆发,决定了三国蜀魏吴的命运。

难道苏东坡不能想象曹操的战船,真是帆樯如林,自江陵顺流而下吗?曹操也是个诗人。难道东坡不记得曹操夜间作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吗?
朋友又向东坡说:“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束,驾一叶之扁舟,一杯在手,享此一时之乐。
我们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沙砾。人生在瞬息之间,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

我真愿挟飞仙而遨游于太虚之中,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我知道这些只是梦想,从无实现之望,所以不觉箫声吹来,便如此之悲了。”
苏东坡安慰朋友说:“你看水和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还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
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有刹那间的停留?
可是你若从宇宙中不变化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的。你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

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
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无私,一切供人享受,分文不费,分文不取。”
听了这一番话,朋友也欣然欢笑。二人洗净杯盘,继续吃喝。后来,不待收拾桌子,便躺下睡去,不知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待续)


《前赤壁赋》选读
苏东坡 [宋]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