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看着那些幸福快乐,如花朵一般的孩子们,不由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今天的孩子们可谓是在蜜水里生蜜水里长,她们的童年五彩斑斓。回想起上世纪那些个童年时代,孩子们除了读书,还得干活。上山背柴割草,下河摸鱼洗澡,在家帮父母做家务、带弟妹。晚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读书写字,有时甚至连油灯也没有,只能借着火光看。

我们的童年正处于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尤为艰苦。每天连最起码的饭都吃不饱,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可谓是风里生雨里长。当然,比起我们的父辈来说,我们已经不错了,至少有一个安定、温暖的家,有读书学习的机会和权利。而老一辈的童年,他们却没有。他们很多在战乱中求生存,在死亡线上挣扎。他们从小就担负起了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的使命。
正因为那艰苦的岁月,才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老一辈的童年便是黑色的童年,而我们的童年略带灰色,六十至八十年代,他们可称银色的童年,现在的小孩子就是金色童年啰。

看着今天的孩子幸福、美好,父母们倾其所有,给她们最好的。但不知她们是否知道,或者能否感受得到,这就不一定了。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中国父母对于培养、教育孩子,存在一个共性,就是过于溺爱,尤其是物质富庶,生活优越的现在。这大概是中华民族本性的传承吧!在这个方面,我倒觉得应该向国外学习。外国人在培养、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我们应该有意无意地创造一些机会,给她们一些磨练,锻炼其意志,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希望她们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把老一辈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中国风尚(四川)
六一随笔
附@视野老师简评
@中国风尚(四川) 你好,看到你的“六一随感”感同身受。
孩子们长在蜜罐里不是孩子们能支配的,就像苦难的日子不能支配一样。孩子的成长值得关注。
现在的孩子是花园里的花朵。我们的生活也随着时代的前进,幸福了。有些朋友要换个方式,不愿过城市生活。就想吃山野苦菜,吃出粮。因为感觉这才幸福。逆行追求另一种方式了。
那么北美国家,他们的孩子(儿童)怎么度过?和我们的孩子有区别吗?
“他们”放学回家最高兴的是,帮厨做饭,除了”烹”、”烤”等危险的不做,其它的都愿意动手做,乐此不疲。因为政府,学校,老师着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并且崇尚自己动手做事。 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普,动漫,课堂上,学文化之前先教安全知识。例如,玩耍过成中肢体接触时,禁止用手触碰对方的头和脸,禁止高抬脚;再如,动手能力教学时,教孩子做冰激凌,三明治,披萨,等等,孩子爱吃,更喜欢自己动手做。
所以有冰激凌机,果浆汁机,烤面包机,供孩子们自己动手,当然,禁止没有家长保护,自己动手。
都是我亲眼所见。
当然,院子里,草坪上也有小型的篮球筐(球)和儿童山地车。
公立小学都是敞开式的,没有院墙,没有大门。学校与公园建在一起,走出教室,一切活的都在公园里。所以公园里的设施与学校共享。
在国外的孩子能自己动手做吃的极其快乐!
而我们的童年是生活所迫,但动手的能力上一样。[呲牙]
我的童年就是在大山里度过的,自己上山采摘,砍柴,自己去地里锄草,每天还自己去井里拔水挑水呢!拿出精力来关注孩子的问题值得赞![强]
@视野老师 晚上好!谢谢有此共鸣,要想改变或者说改进中国式教育孩子,首先是观念的转变,须要全社会的努力,而且我想是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
中国风尚☕️ ☕️ [抱拳]

图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