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 营 食 堂
文 | 小 柯
虽然,曾经也是三线厂子弟,但是,我却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在国营食堂吃过饭的经历,倒是我的父亲,吃了好多年的国营食堂,想改善生活的时候,他就自己动手,在宿舍里支起煤油炉子,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80年代一个秋天的时候,在大舅的努力之下,因着母亲的知青身份,赶上政策落实了,我们一家子搬迁到了厂里。那时,父亲已经在厂里工作了好几年,吃了好几年的国营食堂的饭菜。
国营食堂的饭菜,味道怎么样,菜系有多少,我们是不知道的,也无从了解,最能直接感受它的风味的,就是食堂里自己做的面包。
如今回想起来,国营食堂里的面包,的确比现在出售的面包好吃得多,蓬松、味美,没有多余的添加物,关键是物美价廉。它们也是我们馈赠亲朋们的礼物,而且,大受欢迎。

那些年,父亲常会一次性买回来十个面包。因为其上涂抹的蛋清被烤得金灿灿的,故而,十个面包个个无比诱人,它们成为了我们上学前的早餐。
电影院一侧的门,就和食堂开在同一个大院里。有时候,我们去看电影时,听见食堂的饭厅里人声嘈杂,也很好奇他们一天所吃的是什么饭菜。中午和下午放学的时候,看见人们陆陆续续一阶一阶踩着那一排楼梯上去食堂打饭,对他们手里拿着的盆盆碗碗充满了羡慕,想象着经由食堂大厨打出窗口的饭菜,该是多么好吃啊。
父亲的一个朋友吴叔叔,早年间和父亲一起参军,复员后,和父亲一起分配到厂里工作。偶尔,吴叔叔会端着他从食堂打来的黑面馒头、一块鸡腿来我们家吃饭。这个时候,母亲就会焖一大锅米饭,炒几个菜,吴叔叔吃饱喝足回宿舍以后,他留下来的那个黑面馒头则成了我们姐弟几个的稀罕物,感觉它比家里的馒头好吃几倍不止,惹得母亲忍俊不禁。
那时候,几乎每周要去食堂买面包,票是父亲早就买好备用的纸票,想买几个就撕几张小票。去买面包时,就去食堂的后厨,有时,碰见大厨正在准备烤面包:用刷子蘸上备好的蛋清和油的混合物,一排排刷过去,刷完了,推进烤箱里,设定好时间。有的大厨在炒菜,炒菜的铲子,就是一柄铁锹,毕竟,有那么多的人吃饭,是大食堂嘛。

香蕉、桔子成熟的季节,厂里也会从外地拉一车回来出售给大家,人们就在后厨前的场地上排着队,等着买水果。有时候拉回来的是一车玉米。
夏天的时候,食堂里也做冰棍,豆沙、牛奶味的,五分钱一根。下午上学的时候,天热,顺带买一根冰棍,一边吃着,一边上学去,那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儿。
过了几年,早晨的时候,食堂的一个房间里开始炸油条,它的味道,曾经一度也是我的最爱,初中甚至高中早晨上学时,买一、两根油条,就是我的早餐。
至今,依然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在国营食堂吃饭的经历,然而,关于它的记忆,依然和吃离不开,面包、油条、黑面馒头、水果、冰棍……
食堂,国营食堂,不就是吃饭的地方嘛,尤其之于单身,等同于“家”,谁说不是呢。
-作 者 简 介-
小柯,甘肃天水人,现居江苏。个人微信平台:小柯天地(yftd201666)。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