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音诗
—麦文峰散文集《珠江情思》序
作者:张文峰
麦文峰先生的名字正巧和我相同,而且曾经同在文联共事多年,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曾戏剧性地碰在一起了。当他送来一叠厚厚的书稿要我为之作序时,作为老朋友和老同事,我找不出任何推搪的理由。
一
这是一本山水游记类的散文集,随着作者抒情的笔触,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风物人情,还可以领略黄山的雄奇、苏州的纤巧、十里秦淮的灯光、中州大地的古朴……其中不少篇章充满了“绚丽的大地风物的描绘,生动的社会生活的抒写,和谐繁密的时代声音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情感纪录。”(吴伯箫)这些文章满溢着青春的情绪,满溢着朴实与纯真。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像一个天真的孩童,保持着一股惊异去面对这个色彩斑烂的世界,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追求。他惊叹飞瀑流泉的壮观,擎天红棉奇伟,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他把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喻为令他“朝思暮想的村姑娘”。他为香港即将“完璧归赵”而欢呼,为改革开放新貌而雀跃……想象力是一种宝贵的天赋,在《南粤先民,你的古文明在飞跃》一文里,作者正是展开想象的羽翼,去完成一种美德的弘扬。在《故乡,你是西江上的一块翡翠》中,作者深情地追忆逝去的金色童年,流露了对故乡浓浓的眷恋之情,他热情地讴歌家乡的巨变,为故乡南海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而欣喜。作者因为动了真情,没有矫饰,所以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由此可见,散文切忌虚假,切忌牵强。

二
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因为散文不像小说一样可以借助曲折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去打动人,而主要靠语言魅力。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虽不能说十分圆熟,但亦不乏精彩的段落。“月亮悬在树梢之上,每晚大小、颜色、形状都不一样,有时像一弯淡黄色的左括弧或右括弧,有时像一枚熟透了的大香蕉,有时像一只吴刚盛酒用的白玉碗,有一枚熟透了的大香蕉,有时像一只吴刚盛酒用的白玉碗,有时像王母娘娘载果用的大园盘……”(《校园情愫》)我曾经二上黄山,但因体胖笨重,到了天都峰脚,已腰酸腿软,不胜其力,望山兴叹而归。麦文峰登上了天都峰顶的一番抒述,却略可补填我的缺憾:“云铺深壑,絮掩危岩,翻腾起伏,无涯无际,真是‘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那远近的峰峦,像岛屿一样,隐现在虚无飘渺的云海之中。白云来去,时起时伏,似波涛汹涌;山风起处,松涛轰鸣,又像巨浪拍岸……”(《云海似岛一黄山小记》)作品中揉合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典故、民间传说,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如其中关于珠江的篇章便因此而颇具可读性。我们还可随着作者,徜徉在熙熙攘攘的花市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西湖路时装街,或游思于黄埔军校,或揽胜于中山大学……而那一篇《相思红豆》,虽有斧凿之痕,却自有感人之处。

三
散文须具有描写的美,还须具有意境的美和哲理的美。只是满足于把事物描绘得惟妙惟肖,绝非上乘之作。具体到山水文章来说,必须要写景,但写景不是目的,只是表达情和理的手段。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丽的风景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珠江情思》中的一些篇章,注意了把景物升华成某种思想,达到了“形”和“神”的有机结合。例如作者在写少林寺拥挤时的感慨:“在远程导弹主宰世界的今日,我们的国民为何还如此痴醉地崇拜少林,信奉鬼神”。写澳门小姐用纸巾揩干桌上的茶水,反省我们一些人在珠江河倾倒垃极、随地吐痰,把爆竹投进邮筒等劣迹;在写绿宝石般的鼎湖山时提出:“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是永恒,是生命,而人类回报大自然的应该是什么呢?”等等,使文章的题旨得到了深化。而《寒山寺,你发了多少横财》却引起我更多的思索。作者在著名的寒山寺看到了潦倒的文人张继被塑造成大款的形象,看到“撞钟三下,收款三元”的怪现象,发出了“佛门亦非清静之地,和尚也分分钟讲钱”的喟叹。然而我正是从作者带有不屑的语调和善意的揶揄中,欣喜地感觉到奔腾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业已撞开了古老的大闸,感受到姑苏人正在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追赶着时代!让我们再看看《红棉情思》。作者是这样描写红棉的:“红棉树在植物界中,是一名佼佼者,不管它生在什么地方,它总是比其他的树木高一些。即使是岭上的青松,庙前的古柏,也不让它们高过自己。这种努力向上,不甘保持平衡的性格,正是人们对红棉树怀有敬意的原因。”作者进而指出:。“也有人说, (红棉)人、突出自己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它身躯的伟岸不屈给人以警省,它花朵的绚烂热烈唤人以激情。像它这样‘突出,一些又有什么不好?如果在:四化’建设中,多一点像红棉树这样‘突出,的人,我们不是可以前进得更快一些吗?”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这里的红棉花开得特别殷红?这设问句立即带给读者以思考——哦,“特别殷红”的原因是因为广州是英雄的广州,,长眠着当年参加广州起义的烈士,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一片土地……这一“转”使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红棉与光荣的历史结合,从而深化了主题。

四
以上是我对《珠江情思》的一点读后感。如果说要向作者进一步提点什么的话,我想是否应该更重视文章的精确与简洁?是否还应该在文章的美学功能上下点功夫?麦文峰先生对文学事业有着难能可贵的执着。如今,经过他十多年笔耕心研割蚌取珠的结集终于面世了,我想,如果用“隆重推出”“风格独树”一类词语显然有溢美哗众之嫌,但完全可以说,这本书是麦文峰攀登文学高峰途中的一次成功的总结,是礼赞时代的一阙动人的山水音诗,是珠江边上流淌着的一曲深情的歌韵。 1995.6.18于广州东山“圆梦居”
(麦文峰先生是原广州市东山区文联专职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红棉情思》一书曾获得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文艺奖”三等奖。)

作者简介:
张文峰,笔名华琴之、花朝子,出版专业副编审。诗人、音乐家、书法家。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会长等。已出版新诗、散文、小說专著九部。曾任广州市东山区文联副主席、《中国金报》编辑记者;原广东省人口信息中心主任、《广东人口报》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