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两地情——中山与香港回归前后的故事
(节选)

第一章 海湾两头都姓“香”
伶仃洋两侧的两个地区,都有一个“香“字冠名”:香山、香港。
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香山(现今中山)这个地方就有土著古越族人在此渔猎、生活。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率大军平定岭南后,设南海郡。此地属南海郡番禺县地。秦朝末年,赵佗创立南越国,香山自然也是南越国领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亡南越国,岭南重归汉朝中央管辖,香山再为属南海郡番禺县地,其后一直沿袭至晋朝,这里均是番禺县地。晋朝此地改属东莞郡地。唐朝,这里水网交错,人口聚集,经济繁荣,朝廷便设置一个镇级行政区域进行管理。据唐朝《太平寰宇志》记载,因为这个地方有座五桂山,五桂山盛产“异花神仙茶”,此茶是一种野生茶叶,“异花”乃指“王者之香”的兰花,香闻十里,人们称它“隔山香”,所以五桂山也叫“香山”,因此就把新设立的镇取名曰香山。这是历史上香山的第一次露相。,新设的香山镇隶属于东莞县地。可以说,这个“刚出娘胎”便被冠以“香”为名的地方与后来也姓“香”的香港其实可以算是源出一地。

南宋年间,香山建镇已经过了几百年,耕作收成,渔盐发达,而且有银矿场,吸引大批移民落户定居,一时间人丁兴旺,百业繁荣,远远突破一个镇的规模。曾任任鄂州(今武昌一带)军事通判的香山人梁杞告老还乡后,看到家乡发展如此变化。便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联同广东运判(征运赋粮的长官)徐九思,奏请朝廷立香山为县,成为香山立县的发起人。不过,梁杞的提议没有得到朝廷批准。
70年后,南宋绍兴22年(1152年),香山进士陈天觉因为得罪了当时达官贵人,被黜往广州东莞香山镇为时任香山寨官(守海防的武官,县级)。当时香山共置有田三百九十七顷六十六亩,秋粮一千二百七十八石,除留一千石外,需上缴纳东莞县二百七十八石。可是,香山镇与东莞县衙为珠江口所隔,交通极为不便。每每用船运粮到对岸东莞上纳时,中途常被海盗所劫。陈天觉不胜其烦,说服当时在行政上管辖香山岛的东莞县令姚孝资,两人以"役属东莞,以船输役,江上经常被盗,输役往来不便 "为理由,请求朝廷设县,同时,将香山的役属东莞改为役属广州,"以便输役"。得到朝廷"诏准"设立香山县,属广州府。并从东莞、番禺、新会、南海划了部分地方归香山县管辖。香山县设十个乡。
新县既立,就要确立县治,修筑城府。不料,修建县城的候选地点各方分歧颇大。以郑廷举、郑廷辅兄弟为首的丰乐乡乡绅代表,认为五桂山南面的平岚平原,即丰乐乡的桥头、平岚、乌石一带。(即今中山市三乡镇 )一带平原广阔,村落集中,北靠五桂山,南临金斗湾,是建治筑城的理想地段。而以陈天觉及其兄陈天伦、弟陈天叙为首的仁厚乡乡绅代表,则坚持自己所在的石岐一带地势平坦,民居众多,前有石岐海,后有五桂山,才是建立县城的好地方。双方意见相持不下。为了定出建城地点,陈天觉提出一个解决方法:"建城必须贵地,地贵者土重,须兑称两地之土,重者方可建城。"本来,两地相隔不远,土质应该大致。不过,陈天觉既然提出这个点子,当然有一番计较。据《陈氏族谱》和《香山县志》记载,陈天觉暗中使人将铁沙混入仁厚乡的泥土中,拿去和丰乐乡的泥土比重,果然仁厚乡的泥土较重而胜出,城址始定于石岐平原。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历经两年建设,香山县城于石岐平原屹立而起。由于"炼铁和土"和"称土"的故事,石歧因此又有了个"铁城"的别称。
宋朝至明朝,香山县的人口和赋税状况还不足以与老资格的大县相提并论,香山县均被列为下县。但是清代以后,香山发展很快追上大县,在清朝嘉庆年间,遂与南海、番禺、东莞等同列为大县。

海湾另一边姓“香”的地区历史同样久远,早在远古时代,香港地区就已经有人居住,汉朝在岭南设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九个郡。香港地区划归南海郡博罗县管辖。此后,一直沿续到西晋时期。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
唐肃宗至德二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又归东莞县管辖。明神宗万历元年,广东巡海道副使刘稳,奏准朝廷,将东莞县滨海地区划出另设一县,名为新安县。自此,香港地区改属新安县管辖。
不过,香港的名字却不像香山那样得自于皇帝的册封。香港,顾名思意,就是芳香的海港。据清嘉庆年间的《新安县志》,载有九龙寨、屯门、薄扶村、香港村、黄泥涌等地名。当时的香港村,仅是香港岛的自然村落,香港岛却无称谓。香港村旁,有一泉流,涓涓注入海中,如一条翠绿飘带。泉水清冽淳香,深为过往水手喜爱,称此泉流为香江,其港湾谓之香港。当也有另一种说法,历史上香港及广东东莞、宝安、深圳一带盛产莞香, 莞香,常用名土沉香,学名Aquilaria sinensis(Loun)Gilg,别名白木香、女儿香、崖香、牙香树、密香树、六麻树,为瑞香科土沉香属常绿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特有珍贵药用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

莞香的枝干或根部受虫蛀或砍伤后,被真菌侵人寄生,在菌体内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贮存的淀粉产生一系列变化,最后形成瘤状的香脂。香脂呈黑褐色,坚实而重,又因为入水则沉,也称为沉香。
东莞一带所产的这种香料最有名,故称“莞香”。今香港新界沙田、大屿山等地,古属东莞,亦产莞香。当时莞香多数先运到香(土步)头(今尖沙咀),再用小艇运至港岛南边的香港仔与鸭(月利)洲相抱形成的石排湾,然后换载“在眼鸡”帆船转运广州,再行销北方,远至京师。莞香所经之地,多被冠以“香”字:集中莞香的码头叫香埗头;在明朝时,此香香味奇特,颇受人们的喜爱,故而远销江浙,饮誉全国。由于当时贩香商人们一般都是在港岛北岸石排湾港将莞香船运往广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们将这个港口称为香港,意为贩香运香之港,将港口旁边的村庄,称为香港村。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直到1840年。
海湾两边这两个同姓“香”的地方,都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改变了命运。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来广东主持禁烟,8月16日驻兵香山县城,命令澳葡当局驱逐英商义律等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香山成为战场之一,英国战船驶至澳门关闸,强行登陆,香山的清朝驻军曾作勉强抵抗。然而,却是因为这次战争的失败,香山与香港都遭受失地之痛。
1841年英国侵略军在港岛南部赤柱登陆后,由一名叫陈群的当地居民带路向北走,经过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用当地土话答称"香港",英军即以陈群的地方口音HongKong记之,并用以称呼全岛。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清廷战败,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在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香港作为全岛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1856年签订《中英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九龙地区,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之后,香港又进而成为整个地区的称谓。

香山县也在这次战争中完全失去澳门。澳门原本属于香山县。明朝嘉靖32年(1553年),葡萄牙人借机在澳门半岛定居。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葡萄牙人宣布澳门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人赶走香山驻望厦村的县丞,将澳门侵占。
100年来,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山因为纪念孙中山被改名为中山,改革开放后更一跃成为广东经济最为发达的“四小虎”;香港因为二战战后的特殊年代,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跻身于“亚洲四小龙”。
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收回了香港的主权,从此,香港也结束了100多年的流浪史,回归祖国大家庭。

林干简历
林干 新闻主任编辑(副高职称)、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期刊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侨刊乡讯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侨心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广府人海外联谊会学术顾问,暨南大学紫荆谷华商清创领袖高级研习营实践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工作室导师;当过工人,企业领导、杂志社社长、总编辑,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发表200万字的新闻报道、纪实文学、电视纪录片作品。
著有纪实、传记文学《南中国直击》、《越秀商界名人》、《魅力增城》、《邓世昌》、《千年花地》、《水韵山情》、《仁者彰风——饶彰风传》、《都市侨乡荔湾》、《一带一路华侨华人史话——新加坡华侨华人史话》、《悠悠两地情——中山与香港回归前后的故事》等著作以及《广州不会忘记》《乡情1978——2008》大型纪实电视片的拍摄剧本;主编《走进黄埔村》等书。其中,《一带一路华侨华人史话——新加坡华侨华人史话》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广东省原创精品出版基金扶持项目,《一带一路华侨华人史话——新加坡华侨华人史话》、《悠悠两地情——中山与香港回归前后的故事》两书均为中宣部公众号《学习强国》推介。
获第五届全国工人报刊好新闻好作品一等奖、获1992年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三等奖、广东侨务新闻奖一等奖、广东省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评选三等奖、广东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录片奖、羊城晚报“侨乡侨情30年征文比赛”二等奖、广东省民间文艺著作新作奖、第十一届作品奖“红色经典”——叙事体散文全国征文三等奖、第四届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评选优秀作品一等奖、《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征文》一等奖。


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原名广东省归国华侨作家联谊会)于1983年10月20日成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侨界作家群众团体。我省著名老作家陈残云、秦牧、杜埃、郑达、于逢等等是该会早期的中堅力量。先后与泰囯、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及香港(地区)华文作家(学者)进行过互访或文学交流。不定期开展华侨题材电影、电视剧本和华侨题材短篇小说征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0多年来,作联会员共出版著作1000多部(种)。国内外发行的《侨星》杂志出版了120多期。目前作联共有会员三百余人。成立了小說、诗詞、散文、報告文學、儿童文学、文学評論等专业委員會;并成立了书画院和艺朮团。

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
试 刊 · 04
主编:张文峰 主编助理、执行编辑:郭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