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口罩访院士》
采写:叶建华/北京
我作为全国妇联主管的《信息早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曾经的媒体人,作过不计其数的采访,也采访过不少院士,2020年6月1日却经历了一次佩戴口罩的特殊采访,采访的对象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曹湘洪先生。

湘洪先生今年七十有五,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之后分配到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橡胶厂工作,从事顺丁橡胶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先后担任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技术员、专题组长、中心试验室主管技术研发的副主任、副总经理、董事长。湘洪先生在石油化工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多项研究成果打破国外垄断,为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任中石化总部高级副总裁,分管科技工作。
我因参与撰写被誉为中国“的确良”之父《蒋士成院士传记》,因湘洪院士与蒋士成院士为同一年当选为院士,又为同一系统,交集较多,希望聆听湘洪院士讲述蒋院士的故事。便通过中国工程院张健处长与湘洪院士取得了联系。因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原本希望通过电话或书面采访。张健处长反馈的信息让我喜出望外,湘洪院士答应接受我的当面采访,并提出让我提前发给他一份采访提纲。湘洪院士收到我的采访提纲后,让他的秘书魏志强抓紧安排。6月1日,一上班魏志强秘书就联系我,征求我的意见,采访时间安排在下午两点半是否可以?我说可以。于是我佩戴口罩提前赶到了中石化总部。首先通过门卫的体温检测,然后在传达室验明了身份证、健康状态卡,查询来访通知,通知受访者迎接才能上楼。好在这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还算比较顺利,我在魏志强秘书的迎领下乘坐电梯来到了湘洪院士的办公室。

湘洪院士佩戴口罩热情接待了我,将握手改为了中国式抱拳拱手作为见面礼。湘洪先生满头银发、容光焕发、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因有事先的采访提纲,使我们的采访很快进入状态。我们围绕蒋士成院士领衔仪征化纤、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纺织设计院、南京化工机械厂联合攻关实现聚酯装置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改写世界化纤版图主题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流。
湘洪院士在燕山石化公司曾有过管理国外引进的聚酯装置生产运行的经历,对生产过程中的酯化、预缩聚、终缩聚机理及运行有所研究,曾在国产化聚酯装置开车前夕前往仪征化纤参与开车前检查和验收。他认为蒋士成团队做了许多创新工作,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工作做得非常好。
湘洪院士说:我国聚酯装置国产化的成功意义重大,我们的技术比国外先进,成本比国外低很多,一下子降低了进入门槛,民营聚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现在我们不仅是化纤生产大国,而且在许多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让世界人民从中受益。蒋士成院士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看得出来,湘洪院士说起比自己年长11岁的蒋院士有着敬佩之情。他说:蒋院士不顾年事已高,仍然活跃在我国化纤的前沿舞台,由他牵头的高性能纤维发展战略咨询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蒋院士工作认真,他认真分析世界化纤技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制约的因素,提出了我国新时期化纤发展战略,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政策依据,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有了快速发展,已经在汽车和国防军工等领域得到了应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最让湘洪院士敬佩的是蒋院士的敬业精神。他回忆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常州大学参加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组织的专业技术会议,看到蒋士成院士坐着轮椅拄着拐杖也来了。此前,我们听说蒋院士患了腰椎间盘毛病,行走困难,以为这次会议他不能参加。他的出现让我们惊讶,我们都说,您身体不好应当好好休息,怎么还赶来了?蒋院士却说,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人家发出了邀请,还是克服困难来参加。会上,我们大家聆听了他充分准备的精彩发言,大家为他送去了发自心底的热烈的掌声。
最后,我请湘洪院士给蒋院士画个像,描述一下心目中的形象。湘洪院士用了这么几个词进行了概括:温文儒雅、学者风范、勇于担当、富有责任。
湘洪院士还愉快地与我交流了他退出领导岗位后的工作、故乡的乡情等话题。

我以一幅 “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楷书书法作品相送,他表示感谢。我祝他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我们愉快地结束了此次特殊时期的采访。



《上海申城头条》编辑部
主编:李默
责编:曲仔
△欢迎来稿,文体不限,文责自负!投稿邮箱13404265@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