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趁着周末,我和历史文化研究者周流宗、张泽民、李虎山一行四人驱车赴洛宁县景阳镇,开启了一段远离凡尘纷扰的美妙旅程。


行车约十来分钟,抵达西山底村。举目南望,四周群山耸立,峰峦连绵,林木茂密,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群山中,猫疙瘩山神秘而静谧,内敛、沉稳、清秀的个性之美让你无法拒绝。


龙泉寺寺庙依山而建、坐西朝东。有一棵银杏树,树龄1200年,树高20余米,树围需3人合抱,很有气势,为县级重点保护古树。银杏树枝干挺拔、巨冠参天、枝叶繁茂、生机盎然,雄伟壮观。


沿着一条村道,走进西山底村。近年来,该村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综合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更加优良,村内公共基础设施更为完善,村内交通更加便捷,村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直以来盖房修院是人们骨子里难以割舍的追求,也是多数人讲求的脸面。盖一院坚固美观功能齐备的房舍,安居方能乐业。当地张、朱两大家族创造了深厚的家族文化,遗留下丰富的人文古迹。房舍为四合院式木构建筑,匀为瓦盖坡顶重檐屋脊,造型美观,雕刻巧夺天工,均是悬龙图案花纹。各个大院有正厅、厢房、杂舍,显示出结构严谨,布局讲究,制作精细。由后院到前院,处处都体现了儒教“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后院的正房是三开间,为长辈们居住。 厢房是低于正房的祭祖堂, 可谓院套院、院通院, 典型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大家庭在宗法礼教制度下“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的伦理道德观念,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美学价值。
在张家胡同骠骑将军祠内,我们了解到,郑成功手下大将河南开封的张开(又名梅,字宗占),其部下分裂内讧,张开随大将黄廷投降清政府。康熙帝封张开为骠骑将军,命令他将部下疏散到河南永宁。张开带领部下1000多人,驻扎在永宁县赵村塬张营村。其他部下分别驻扎在马营、陈宋、刘营、西山底、彭洼、汤沟等村。另外,西山底村林姓多是郑成功部下大将林顺的后代,也是“闽营人”的一支。
民国时期,张氏后人张运铣任洛宁县参议会会长兼公款局局长,“闽营人”的后代西山底村民张文淼的父亲张祖式(字承训,1907年生),1945年任洛宁县县长,他伯父张鹏举任洛宁县民团总带,张祖式任洛宁县县长、禹县县长,他模仿唐朝徐敬业造反时骆宾王所作的《讨武盟檄》写成的《讨程瑶阶檄》把贪赃卖法的县长程瑶阶丑恶行经揭露得淋漓尽致,心里十分痛快。檄文散发后,程瑶阶惶惶不可终日。不久,张鹏举和温旭阳又到县政府东花庭当面揭露程瑶阶的罪行。张鹏举口迟,说话不便,特别是生气着急的时候说话更是困难。因此,他随身带着毛笔、墨盒,常以笔代言。程瑶阶则发挥其能言善辩之所长,东拉西扯,强词夺理。张气愤已极,将墨盒掷于程瑶阶面前,拂袖而去,又赴洛阳告状。程瑶阶十分害怕,连夜弃官逃遁。后创办了西山底完小,是现在西山底中小学的前身。张鹏举1928年因反对宜洛人民旅旅长廉朝臣横征暴敛,被杀害。









日寇侵占期间,中共洛宁抗日民主政府在西山底。1947年洛宁解放,分洛南、洛北二县。朱家胡同就是洛南县政府所在地(时任县长曲书城),现为村民周拴引家旧院 。







留存印象,记忆过往。这些老房子有的残垣断壁,有的保存完好,目前仍有人居住。 一座座老宅见证了小村的历史,一堵堵土墙让人领略了西山底村人的坚强。置身张家大院,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廊,品味着岁月的幽远和沧桑,昔日的辉煌似乎就在眼前。
“八步两孔桥、一里二宫院。南有龙泉寺,北有圣水庵。头枕洛河足蹬伏牛山、红娘墓倒葬景阳川......”。这首在洛宁县流传古今的民谣,道出了西山底村人(古称景阳镇)十大景观之概况。其中的红娘子墓座落在红岭村与汤沟村(古称长安寨)的交界处。 据传,红娘子墓昔日曾是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占地约两千平方米左右。墓左芳草鲜美,遍地芬芳。繁花似锦,极尽绚烂。墓左淡竹挺拔,方圆百亩。景阳河千曲百转,欢快流淌入洛水。引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这个传说故事发生在王莽赶刘秀时期这位流亡的皇帝身上。公元二十五年刘秀面南登基后,因怀念红娘子赐食之恩和许封为妃之诺,派御史贵旨赴景阳川的栖凤村(今红岭村)搬娶红娘进京,谁知红娘早丧,逐封红娘为洪妃,择地厚葬于栖凤岭北头的风水宝地。同时,着令饮差大臣把御书“圣水庵”之匾额,悬挂在已经修葺为瓦砖结构的上水庵大门上方。“圣水庵”三个镀金大字耀人目眩。摩天岭山坳中的上、下二庵便合为一处,统称圣水庵。其义是百姓敬称皇帝位圣上。




西山底村与新生共处,历史与未来相融,如汩汩流淌的景阳之水,在沉淀的同时也坚定地向前流动。作为后辈,我们也将铭记历史,不断前行。(洛宁城事/雷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