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陵情思
其一 结缘的石头城
西元二零一八年二月二十四日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过后的正月初九。这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陆军第六十一师山东济宁籍的几个退役老战友相聚在一起,共叙友情同贺新春。席间,六十一师防化连老战友高生告诉我,今年四月份原六十一师退役老战友将在南京相聚。组织者是防化连南京籍老班长杨长生和倪世荣。与会者为历届在防化连工作战斗过的老首长老班长老战友!听此信息我非常高兴,尽管我入伍后在喷火连,在部队时防化连的一些老首长老班长老战友我大都接触过,后来我到防化连工作,是防化连的首长和战友们把我从一名喷火兵培养成一位防化兵,也是防化连的首长和同志们把我从一名战士培养成为一名干部的。防化连是我战斗生活过的连队,我对防化连的首长和战友们怀有深厚感情,南京的老班长们为我们提供如此好的相聚机会,我怎么会不去见一见防化连这些可敬可爱的老战友们呢!我当即向高生战友表示一定会参加这次难得的南京聚会。
南京,这座承载着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古城,有六国古都之称。川流不息的杨子江水象一幅漫长的画卷,记载着这座古城的古老、兴衰和悲伤。高耸的钟山因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诗句而闻名遐迩。南京的历史象诗象画,南京的美丽象云象雨象彩霞。说不完的情道不尽的爱,一个缘字,镶嵌着我对这座古城的全部情思!我爱这座古城,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想起来流失了五十年前的那一段往事……。
五十二年前的西元一千九百六十六年的秋天,文化大革命的狂风吹遍了共和国的各个角落。正在山东省郓城县八中读初中二年级的我,以十四岁的年龄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大串连的征程。我们打着红旗喊着口号唱着毛主席语录歌,乘汽车转火车一路南行,到浦口火车被转到轮船上,轮渡过长江后再到南京站,下车后我们经南京市红卫兵接待站分配住进了四排楼的一个学校里。那时候南京长江大桥正在建设尚未完工,建设工地的工人们在江边的工地上一个宽廠的平地召开批斗大会,我们这些从全国各地汇集南京的红卫兵们也参加了这些大会。我印象最深的是参加了批斗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和省长彭冲的大会,我们这些初中学生,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跟着喊口号。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激情和盲动,到了晚年的我,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酸痛!
说起与南京的缘份,那更是千头万绪了。这里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六十一师的老战友老首长,老前辈以排山倒海之势百万雄师渡长江占领南京解放沪杭!南京城留下了老前辈的足迹,杨子江叙说着红军师的辉煌!
我的小女儿在南京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南京市地税局录取公务员,为我来南京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机会!我在人生的历程中到过的第一个大城市就是南京,晚年之际,小女儿在南京就业,说不定我在不久的将来会在南京安度晚年,如果这样,我和南京的缘份再也无法解开了!
——二零一八年四月十二日马德居写于南京
其二 战友泪奔扬子江
不知哪朝哪代哪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人相依情相思的著名诗句。诗曰:“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激流。日暮酒醒人己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首满含深情的送别诗,千百年来为贤人骚客所颂读传唱!
西元二千零一十八年四月十日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六十一师防化连退役战友聚会的六十五名老战士,隐藏起战友相见时的喜悦,饱含着即将分别的悲情,在南京战友的组织引导下,乘车来到位于南京闹市区常府街太平巷的江苏饭店。这些饱经风霜的老战士将在这里离别返乡,南京战友将在这里为这些从全国各地赶来聚会的老战友们设宴送别!
老战士们怀着复杂的心情走下旅游客车,缓步进入位于江苏饭店主楼宴会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分列大厅两侧两块用电子霓虹灯闪烁的欢迎柜框,牌柜显示的《热烈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六十一师防化连退役老战友聚会的来宾》格外醒目。很多老战友都在此合影留念,他们尽管步入老年,有很多人体弱多病。但这些老战士都保持了军人的挺拔,目光神光,处处显示出军人的英姿。老战友们在这里留影,不为别的,只想把老部队六十一师定格在自己的儿坎里!
宴会开始了,南京战友准备的美酒《天之蓝》透出醉人的浓香。军人与酒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缘,出征壮行,凯旋庆功,豪言壮语,尽在酒中!壶中乾坤大,杯中藏日月。军人情怀,坦荡行风。今晚的欢送宴会上,我看到许多老战友泪水涟涟。老连长马玉林送别昆山战友们离席返乡时,泪眼婆娑不能自己。昆山战友们与大家悲情拥抱久久不离。兄弟义战友情一揽无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彰显出六十一师防化连在昔年的战斗岁月中结下的深厚感情;诞生在六十二年前抗美援朝烽火中的六十一师防化连,自在朝鲜夏士里组建以来,政治思想坚定,作风纪律过硬,军事技术先峰,是一个成绩突出,人才济济,团结共进,争先创优的先进连队。回族连长马玉林更是思想敏锐,带兵有方,深受干部战士爱戴的好连长。我有幸曾经在这个英雄连队战斗生活了五年,吸取了丰富营养,对连队产生了深厚情感!
三天的聚会就要分别了。老战友们端起杯中酒,洒下两行泪。依依惜别情,悯悯战友心!激动的心,擅抖的手。泪水滴进酒杯中,酒水和着泪水奔向扬子江,翻滚的杨子江水记载着我们这些老战士的心!我们这些曾在红军师战斗过的防化兵,将永远把军歌军旗留在心中!
分别了,亲爱的战友们!文尾,一首相思名诗映入脑际。值此分别之际以此诗与战友们共飨!诗曰:“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终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二零一八年四月十四日马德居写于南京
其三 深情观瞻美龄宫
秀美的紫金山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在这块宝地上演绎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先不说这里有明孝陵的帝王之气;也不说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气概陵风;仅仅一九三三年完工的《美龄宫》,就足以让游人陶醉如痴流连忘返了。《美龄宫》的故事,《美龄宫》的传说,《美龄宫》的演绎,就象一幅活灵活现的美丽画卷,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瞻。
我已多次到过南京!南京的名胜古迹、院所亭楼、古道街巷、府驿港湾吾亦时暇光临。我来到颇具古都风茂的圣明之市,努力吸吮丰厚的文化传统,学习南京乡亲高深的处事为人之规,提高了学识增长了见识。南京,真象一本读不完的书,博大精深的学问学起来是无尽头的。
说来也巧,我多次来南京到过许多圣地名邑,却没有光顾近在咫尺久负盛名的《美龄宫》,实为一大漏却和憾事!天缘在天,人缘在人。今年四月八日,由南京战友们主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一师防化连退役老战友(1960一一1974年间入伍)聚会,定于四月十日游瞻《美龄宫》,我参加这次战友聚会,实乃一大良机盛事。南京战友的周到安排,圆了我参瞻《美龄宫》的梦,完成了我多年的期盼!
战友们瞻仰中山陵后,在南京战友和导游的引导下,沿一条林间便道步行十五分钟,便来到了掩映在绿树成荫的《美龄宫》。《美龄宫》位于南京市东郊四方城以东二百米的小红山上,一九三一年兴建,一九三三年峻工。这座中西正式名称叫“国民政府主席官邸”,因其座落在小红山上,又称小红山官邸。《美龄宫》原是国民政府主席寓所,后改作为去中山陵谒陵的高级官员的休息室。一九四七年,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此处为蒋介石官邸,因蒋介石与宋美龄经常来此休息和度假,被称为《美龄宫》。
进入宫帷,一座带有宫殿气势的典雅建筑映入眼帘。虽说不上金璧辉煌,但也庄重新庭飞檐层阁,令人有玲珑剔透秀美展香之感!这座中西合壁的优雅建筑,被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称为“远东第一别墅”,上了台阶,但见伟人专座美制别克一辆,前后车牌依然保旧。蓝底白字,军00385。老战友们纷纷站立车前,有战友揽腰搭肩,还有战友牵手相拥,合影留念。进得室内,完美的家庭设施让人叹为观止。一日生活一应俱全!室内陈列,原始原貌,一展当时第一夫人的高雅风范!
我翻阅资料,看到了一个航拍《美龄宫》的一个视频照,从空中下望,《美龄宫》四周被金黄色的法国桐所围,两圈围拢的法国桐树把绿瓦装顶的宫房装点其中,宛如镶嵌在心圆项链坠中的一块绿宝石。宽叶的法国桐树分延东北方和西北方,分明就是一幅象形象质的金项链!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师把地形、房舍、树木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无尽的遐思!
一代名媛宋美龄女士,这位横跨三个世纪的伟大女性,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她的不屈精神和爱国之心;她在我国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坚定意志;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及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信念都是难能可贵的!宋美龄女土驾鹤西行已经十五年了,安息在异国他乡的宋美龄女士如在天有知,一定会为伟大祖国的日益强盛倍感慰籍。
——二零一八年四月十六日马德居写于扬子江边
作者简介:
马德居,男,1952年生,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指挥系毕业,在部队生活十八年。转业军人,山东省嘉祥县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现已退休。喜欢读书和文学,曾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学术研究、通讯报道、小小说等作品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