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文学||重温鲁迅经典·那夜行的白篷船和喷香的罗汉豆 文/高令亚 朗读/戴锦艳

重温鲁迅经典·那夜行的白篷船和喷香的罗汉豆
文/高令亚 朗读/戴锦艳
《社戏》是鲁迅又一篇经典小说,他用散文式的笔法回忆了童年看社戏的经历。迅哥儿跟着母亲在平桥村外婆那儿过夏,第一盼望的便是到赵庄去看社戏。那一次看戏的经历,让“我”终身难忘,正像文中结尾所言,“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初读《社戏》时,也是在十二三岁的少年时期,算起来距离现在也已四十多年了。那时,年龄小,对文章的感悟自然不会深刻,不过,《社戏》里的场景和故事,都是我们这一代农村出身的孩子所见过的和经历的,所以,读起来还是感到格外熟悉和亲切。现在重读《社戏》,不禁唤起了我悠远的记忆,美好的童年时代。
平桥村,迅哥儿外祖母的小村庄,“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平桥村民风淳朴,“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在那里,我有很多的小朋友,一起“钓虾”“放牛”,还可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枯燥乏味的书本,这期间有很多趣味的事情,所以,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最难忘的当然是看社戏的经历了。作者用轻松愉快的笔调描写了乘船所见的优美的农村风光,双喜、阿发都是划船的好手,一路上,那清香、月色、声音、渔火、松柏林、石马、戏台,都闯进了我的视野,跌宕在我的心中,“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 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诗情画意的描述,可见社戏在我心中的位置。
其实,“戏”并不好看,唱的多年,可孩子们总喜欢看武生的戏,等了很久,老旦还在戏台上咿咿呀呀的唱,于是,孩子们又撑船离开了赵庄。其间,看社戏的那段很经典,“那老旦当初还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文字很朴实,却写出了我看戏时的焦虑和期待心理。
归途中,我和小伙伴们在船上煮“偷来的”罗汉豆吃,那场景令人难忘。想必这样的经历,我们农村的孩子都经历过。阿发很朴实,让孩子们摘自家的罗汉豆,他们还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各偷了一大捧,担心会被骂,就想出了对策……孩子们多么可爱、单纯、朴实啊。没有想到的是,六一公公不但没有骂,反而很和气,夸奖了我,还给我送来了罗汉豆。人情的淳朴,由此可见一斑。
再读《社戏》,不由得让我想起童年。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没有听过大戏,但曾经有地方戏,比如,庐剧和黄梅戏,下过我们乡村,那时,搭简易的戏台,远近很多人来看戏,场地上会很热闹,一唱就是三四天,附近几个村子轮转着请剧团的人来唱戏,演员们穿着红红绿绿的戏装,脸上涂抹的花花绿绿的,也有旦角和生角,还有武戏,不过,我们小孩子不喜欢唱,看戏多是赶热闹,当然,乡下演戏多是在冬闲时。
小时候,我们在水塘里钓过虾,钓虾的网是用旧蚊帐做的,四角拴上绳子,用竹竿挑着放在水里,就是虾网了。钓虾的诱饵常是蚯蚓、河蚌肉、鸡肠子之类腥臭的东西。夏日早晨或黄昏里,我们小孩子聚在水塘边钓虾。几分钟挑一次网,每次不会落空,除了银灿灿的小米虾,有时候还会有小鱼落网。网里的虾子上岸时,蹦蹦跳跳的,在阳光下格外闪亮,它们试图逃脱,可离了水的鱼虾就没有了敏捷的功夫。小半天,钓上一小碗不费事的。这也是我们吃饭时最好的鲜货了。
在初夏麦子即将成熟时,我们放牛的孩子会聚在麦田边,摘麦穗烤着吃。在土垄旁,田埂边,我们用铲子挖一个坑,做成小灶,然后,将捡来的柴火放在上面,点着后,再把麦穗围着火烤,不一会儿,麦穗的清香就飘散开来,诱人直流口水。烤熟的麦粒,放在手里搓揉,就是喷香的圆圆的麦仁了。我们从来不抢,因为人人有份,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能吃上烤熟的麦粒,简直就是一种奖赏。孩子们手上、脸上都抹上了黑迹,个个唇边像长了黑胡须似的。偷摘麦穗烤,怕别人看见,我们就在远远的田地里,找僻静的地方,然而,一冒烟,还是常常被发现,不过,大人们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那是在大集体时代,家家困难,那拷麦穗的孩子中说不定就有自家的孩子。至今回味起那麦香,还津津有味。
光阴似箭,那些当初拷麦穗、钓虾的孩子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时代在变,农村也在变,如今的乡下人烟稀少,孩子们再也没有了我们童年时的“雅兴”。生活富裕了,可我们越来越留恋那过去的时光,悠远的童年。
20200527


作者简介:高令亚,笔名天都峰,安徽定远人。中学高级教师,定远作家协会会员。《天都文学》微刊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编辑《都市头条·天都文学》诗词散文等专栏。《今日头条》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认证。《博客中国》认证专栏作家。《楚天风华》微刊主编,《江淮诗歌》常务主编,《定远文学》编委成员。《江山文学·淡雅晓荷》编辑。平时爱好写作,数篇诗赋发表于《齐鲁文学》《安徽诗歌》《滁州日报》《新滁周报》等媒体。作品收入于《山东诗刊》《中国风》《暮雪诗刊》《中华诗赋》等纸刊。
联系我们:投稿邮箱:535282504@qq.com 电话:13485754513 微信号:Xi-ang2015

作者简介:戴锦艳,医生,朗诵爱好者,江苏广电“林杉声音杂志”共读社成员,南京市扬子江朗诵艺术团成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注册表演教师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