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居”或者说“诗意生存”,这是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诗化哲学中的术语,令今日在红尘阵里打拼的现代人心向往之。但是,海德格尔何曾想到,唐代许多诗人早就写过那种富于诗意的栖居了,崔道融的《溪居即事》就使我们频频悠然回首。
唐诗中表现乡野栖居的诗意,有好几首都和天真烂漫的儿童有关,大约是因为儿童尚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而赤子之心则是富于原始的诗意的吧?如郑谷的《淮上渔者》:“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有了儿孙们的出场,欢乐之情便跃然纸上,全诗也生意盎然。与《溪居即事》意趣更为接近的,是中唐诗人胡令能的《喜韩少府见访》:“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梅福”,汉代九江寿春人,曾为南昌尉,后以之代称县尉。“韩少府”,姓韩,名不详,“少府”即县尉。此诗写乡里儿童没有见过世面的羞怯之状,颇为传神。崔道融笔下的儿童恰恰与之相反,诗人写篱笆之外的溪河中有一条未曾系缆的船,一阵春风将它吹进了钓鱼湾,儿童以为来了客人,便急急忙忙去脱掉门扣打开柴门,那好动与好奇的情态历历如见。上述之诗,均是写乡野栖居远离尘俗的清幽诗趣,均是从儿童的情态着笔,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崔道融(?—907?),荆州(今湖北江陵)人,自号东瓯散人。晚唐时避乱入闽,卒于闽中。与方干、司空图为诗友,现存诗近八十首,皆为绝句,多吊古咏史、旅游题咏之作。如“长门花泣一枝春,争奈君恩别处新。错把黄金买词赋,相如自是薄情人”(《长门怨》),“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寄人》,《全唐诗》又录在韦承庆名下,题为《南行别弟》),均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之作,而上述之《溪居即事》,较之盛、中唐之有关佳篇,平心并平诗而论,亦无多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