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别人以满足,给别人以帮助(杂感)
文/俞祥明
如果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一位外地人,拖着沉重的旅行箱问你:“邮电东路在哪儿?”你如何作答呢?
第一种,鄙夷地瞧了一眼风尘仆仆的对方,然后扭头离去。
第二种,疑惑地看着这位焦虑的外来旅行者,摇摇头,示意“不知道”。
第三种,听到求助之后,认真地在脑海中检索与“邮电路”相关的信息,没有头绪,但也不放弃,帮助他向其他人打听。结果还是一无所获。于是百般劝慰:不急,向邀约你来的主人确认一下。对方表示无主人联系方式之后,你悻悻然爱莫能助地离去。
这是刚刚发生在晋阳路的事。下班徒步回家的我恰好遇到了这样的一位问路者。
如此迷路的事我遇到过好几起了,这中间既有陌生人的求助,也有自己向别人的求助。所以,对其中的窘迫及获得指点迷津后的欣然,我是深有体会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参加同学好友的婚礼,我单身来到最偏僻的平湖共建乡的一个村落。待婚礼结束后,已是晚上八点多了,应该是个月初的时节,外边真的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同学也无暇安排留宿,所以我决定走到乍浦,在同学的单身宿舍中苟且对付一宿,第二天再返回嘉善。
走了大约八九里路的样子,实在是找不到方向了。我犹豫了,近乎有些忐忑,蒙头沿着乡村公路勉强走了一段,再也没有坚持下去的信心了,于是决定向人发出求助。
不知自己身处何方的我朝四周一望,大地一片寂静,我都能听到自己粗粗的喘息声,我断定自己位于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之地。当看到几百米处依稀闪烁的灯光时,我仿佛一个深陷漩涡的垂死之人,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步伐,向着灯的方向奔去。
终于到了屋前的晒场,这是一户有着三间平房的农户。正欲举手敲门时,又有点儿迟疑了:万一被拒绝怎么办?强力的求助欲望让我敲了三下门。随着“吱呀”的一声,门开了,一位五六十岁的农妇探出头问道:你找谁?
我说明了原委,老妇回头向里屋招呼了一声,又出来了一位披着外衣的老头,这应该是她老伴。他热情地把我迎进了门,又是递烟又是上茶的。我庆幸自己碰到了好人,连声对他们表示感谢。
不一会儿,老妇从厨房里端出了冒着热气的饭菜,“就这些剩菜剩饭了,将就吃点,你应该饿了吧。”酒席上原本就吃得少,经这么一提醒,确实有了饥肠辘辘的感觉。我也顾不了多少脸面了,狼吞虎咽地全把它们装进了肚子。可以说,这是此生我享受到的最好的晚餐。
“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天黑,道不好找。”说完,老头把我领到了东厢房,“这是我儿子的房间,他外出务工去了,你就睡他的床。农村条件跟你们城里无法比,怠慢了。”
跟夫妇俩道了晚安后,我就睡了。钻在被窝里,听着窗外呼呼的风声,我的心里倍感温暖。
第二天一早,用过早餐,我留下了几包从宴席上带回的喜烟和喜糖,跟两位老人道别了。
这件事对我影响至深,我认定我是个幸运儿,得到了天大的恩赐,从此之后,我也立志做这样的人,于身处困境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把这对老夫妇的恩情转化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即使民风不再淳朴如斯,但我的意愿永远不会改变。
前年的一个下午,我从乡下徒步回来,当我从育才路由东往西准备抄近道时,在岔路口碰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从外表看精神气还可以,只见她东张西望,口里喃喃自语:“这是往嘉辰的路么?”看样子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我随即上前对她说:“你往西走是不对的,嘉辰在北面。来,跟着我走吧,我与你同路。”可事实上我家住桂花里,与嘉辰方向根本不一致。
就这样我在头里走,老太太在后面跟着,我尽量配合着她的步点,不至于距离拉开太大,据我的经验,这是一位有轻度痴呆症的人,稍不留神,又会迷失方向。所以,我得时刻回过头来关注她的走向。
从育才路口到嘉辰社区整整走了近一个小时。我把她托付给了门口的保安,这才放心地回家了。
虽然耽搁了较长的时间,但内心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我的小小的善举,成全了一位长者回家的心愿,从这方面来说,又不啻为一个功德无量的壮举。
眼前又有极其相似的难局需要我去破解。邮电东路?我的第一反应是肯定跟邮电局相关的,但原先的邮电局旁除了中山西路和花园路之外,压根没有以“邮电”命名的路。
平时比较木讷的我却有了个大胆的联想:一条路有“东”“西”之别,肯定是一条主路,类似于魏塘的中山路。由此断定,来者肯定到错了地方。
“老哥,你应该是去西塘吧,那儿确实有一条东西向的邮电路。这儿是魏塘镇。”
“哦,那么到西塘还有多少路程呢?”
“坐车的话,大概半个小时。”看到他有点儿迷茫的眼神,我主动对他说,“我刚下班,家就在附近,你跟我走吧,我驾车送你去西塘邮电路。”
“那太为难你了。怪不好意思的。”
“没关系,我也想去西塘遛遛,疫情期间,景区封闭了,好长时间没去西塘了。”
在车上,简短的交谈中我知道了关于他此行的大致情况:从山西太原来,拜访一位久未谋面的远房亲戚,唯一能找到的联系方式就是邮电路XX号的门牌。由于寻亲心切,错把魏塘当西塘了。
到了目的地后,我驻车路边,只等到他按着门牌号敲了门,里面有人出来应门,并且亲切地攀谈起来之后,我才满意地掉头回家。
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有多慷慨,品德有多高尚,涵养有多深,只因能够使我们获得心灵上的快乐。人之初,性本善,正如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所说:“最好的满足是给别人以满足。”
2020.04.17于桂花里
责任编辑:刘艳芹
作者简介:
俞祥明,笔名鱼乎,男,浙江省嘉善县人。中学教师。多篇作品发表在《当代先锋文学》,现为《当代先锋文学》签约作家。
投稿方式:
邮箱:758774822@qq.com
微信:a13618258998
参加诗歌大奖赛者,请在邮箱标题栏目注明“当代先锋文学诗歌大奖赛”字样,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投稿格式:标题+作者+正文+简介+照片
当代先锋文学社编委会成员:(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总顾问:周瑟瑟(著名先锋作家、诗人) 刘杰(著名先锋诗人,与海子同时代的三个先锋诗人之一)
首席顾问:魏彦烈 倪庆行 任诚刚 李正栓 杨秀波 龚刚 张小平 魏红霞
顾 问:王笔正 戴俊明 荒村 廖望月
社长:彭永征
总编:刘艳芹
副总编:项俊平 倪庆行 魏红霞 周丹
小说主编:彭永征(兼)
散文主编:刘艳芹(兼)
现代诗歌主编:项俊平(兼)
古诗词主编:彭永征(兼)
法律顾问: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