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牙山上
文/侯万福
主播/玉华
冀中平原西部的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境内。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狼牙山和易水河留有燕赵风骨的历史遗存,彰显着壮怀激烈的民族精神。

这座北方的山,能引起世人瞩目,是因其在烽火硝烟的抗战年代,有英雄悲壮之举而闻名天下。华北大地的太行山孕育了八路军,狼牙山涌现出了五壮士。山,一旦有了壮阔、奔涌的历史云烟,便会愈加挺拔而非凡。2012年盛夏里的一天,我们驱车向易县驶去。车子行驶了一阵,瞩目远望,隐隐望见了一座如刀削般的峭然耸立的山峰。峰多且峭拔,峰峦叠嶂,峰端犹如锯齿般的排列着,似狼牙尖利,凛凛刺向云天。车子向前行进,狼牙山由远及近,映入眼前。我们走进山里,满山的松柏郁郁苍苍,挺拔直立。山上的乔木和灌木像当年的八路军战士那样,相好相依。墨绿、浅绿、嫩绿,覆盖着山体。山前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刻着“狼山竞秀”四个大字,山巍峨,更有潺潺流水。岩壁上瀑布垂下,拍打着静卧着的山石。我凝望着山峰,沿着崎岖的山路攀行,边走边想着,狼牙山昔日的烽火硝烟,心中便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

 在往前行,心灵为之一震。映入眼帘的一座汉白玉雕塑,雕塑呈书状,上面用端端正正的欧体刻着小字。走近一看,书翻到了第118页至119页。两页书的正文,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上的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全文。我站在这本用汉白玉刻成的课本前,默默的诵读了起来。这是我50多年前在小学学过的课文,从那时,知道了狼牙山和发生在这座山上的英雄故事。眼前这本石刻的书籍,记载着沉重的历史份量。它已经远远的超过了课文本身的意义,它留下了历史的回声,留下人们呼唤正义、和平的呐喊。塑以载道,雕塑是用来表现精神的。这个雕塑立在狼牙山下,在诉说着1941年9月25日下午6时惊天动地的一刻。

 上狼牙山,是要到五壮士纪念塔的。纪念塔最初建于1942年1月,1943年9月被日寇的飞机炸毁;1959年又重建,现在仰望的这座塔,是1986年9月第三次建成的。塔呈白色,向一柄利剑竖立在1105米的棋盘坨顶峰上。纪念塔由塔身、碑廊、凉亭、牌楼等组成,塔高21.5米,为中空正五棱柱体,塔内五级钢梯,攀棱而上,直至塔顶小楼。塔身正面“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金黄色大字,为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上面镶嵌着五壮士的英雄浮雕,写有“三烈士”的碑文,塔座四周花坛环绕,显得雄伟壮观,庄严肃穆。纪念塔不远处,就是五壮士跳崖的地方,从塔上望去,嶙峋的奇岩怪石和那万丈深渊,令人望而生畏。我站在塔顶上,向英勇献身的马宝玉(班长、河北蔚县下花皂人)、胡福才(河北容城郭村人)、胡德林(河北容城李郎村人)默默致哀,向幸免于难的葛振林(副班长、河北曲阳喜峪村人)、宋学义(河南沁阳王曲乡北孔村人)表示深深的敬意。葛振林、宋学义跳崖后,被一棵大树挂住,他们满身鲜血淋漓,被一个名叫余药夫的老乡发现救下。送到棋盘坨古庙抢救,碰到一个老道长,是这位老道长将他俩救活过来,伤愈后又找到了部队。老英雄葛振林2005年3月21日在湖南衡阳去世。老英雄宋学义1971年6月26日在河南郑州去世。英雄们已逝去,但他们的浩然正气和英名将世代永存。

 如今,狼牙山还是那座山,巍峨耸立,只是换了人间,旧貌变新颜。昔日的烽火已散尽,现已开辟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人们游览观光的乐园。当我们登临这座雄伟的山峰的时候,仍然会被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所打动。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那个时代具有许多潜在的共同特质。昨天、今天、明天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今天人们的重大责任,就是要在前人开创的事业上,不忘初心,保留完整的民族记忆,延续民族的记忆。这是因为:一个人要成长,记忆一定要健全;一个民族要成长,记忆也一定要健全。狼牙山五壮士,已成为我们国家的记忆,人民书写的历史不能被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