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遇乐-落日镕金】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胡向前解读:
这首词是千古奇女才子李清照晚年填的词,前面我解读词时,都是先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后再解读,这次我想反其道而行之;先解读后再了解李清照何许人也?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唐 -刘禹锡的《洞庭秋月行》诗中云:“ 洞庭 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鎔金。”易安借助刘禹锡诗的意象起纲,意思是说:西阳西下之时,尚可层波万顷如镕金;万里金光闪闪,意思是说,到了暮年时还可有一番作为;留下美名,像金子那样发光耀眼。“暮云合璧”取意前蜀-韦庄的《〈又玄集〉序》诗中云:“云间分合璧之光,海上运摩天之翅。”就是暮云还可日月同升,日月同辉。而我呢?我的人生价值在哪里?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而当我年轻时,却是“吹梅笛怨”;此句取意于唐-杜甫的【吹笛】诗云: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意思是说:当我年轻时,经历了靖康之耻;我当年多么希望看到宋高宗能够复土中原,解救宋徽宗和宋钦宗;任用李纲、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北伐收复失地;而朝廷却重用了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但是一个小女子,生活在男权的封建社会之中,怎么会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和施展抱负的机遇;我的忧国忧民,一片赤子之心又有谁能了解?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今年的元宵佳节,天气和暖舒适;但是月圆之后就是月缺,怎么就不会有风雨来临?讽刺皇权贵族们只知道苟且偷生,不居安思危;不北伐复土,不解救中原子民于水火之中。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今晚这些皇亲国戚,酒朋诗友,好像都忘了靖康之耻,坐着香车宝马相互邀请来喝酒赏月。“相召”句的意象来自唐-李白的【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中云:“崔子贤主人,欢娱每相召。”而我因国破家亡,忧心忡忡,又怎能受邀与共;苟安一方而不顾中原乡亲们的痛苦,享受今晚的偷欢呢?李清照敢于表达出对朝廷的不满,对当权者的痛斥,真乃男子汉大丈夫也。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如果是当年我大宋鼎盛时期,我是多么地悠闲和欢乐,记得自己是多么地喜爱中秋节。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我戴上铺满翡翠的头冠,插满金钗剪花;穿着干净漂亮的新衣服,争先恐后地去赏月观灯,与家人共度良宵。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而如今的我憔悴不堪,风烛残年,风鬟霜鬓;真的怕出去应酬,与他们共度良宵;暗喻自己就是不想像他们一样毫无心肝,醉生梦死,至国家安危而不顾;苟安当下,不思中原的百姓还处在金人的欺凌之下,不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图大宋疆土有待他日的统一;如今的大宋江山就像她一样老态龙钟,亲人残缺不全,憔悴不堪了,还有什么心情寻欢作乐?呼朋唤友?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如果像他们那样,还不如一个人独坐在窗帘之下,冷眼旁观他们的欢声笑语;强调自己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证明自己是清醒的,是有爱国主义思想情怀的。这才是李清照这首词的潜台词。
词是寄托性文学,那怕是艳词都存有当时作者创作时的喜怒哀乐之情绪;特别是常州派词人的咏物词皆主张词要“有寄托入,无寄托出”来抒情论事,借客观事物的描写逼出主观意象的寄托之意。因此词不能光看表面文章,而不深究其背后的故事,需知此乃“诗真词假”也。李清照的词论还讲究“词别是一家”,讲究词的音乐性质;词是用来唱的,需协调宜唱方为正宗;李清照的【词论】中云:“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也就是说:诗和文章只分平仄,但词却要分五音(宫、商、角、徵、羽),又分五声(阴平、阳平、上、去、入),又分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还要分发音的清、浊、轻、重。又云:“《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也就是说:《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来是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韵则与音律协调,但如果押入声韵,就不能作歌唱了。李清照云:“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明代·王世贞亦云:“《花间》以小语致巧,《世说》靡也;《草堂》以丽字则妍,六朝婾也。即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何者?其婉娈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诗啴缓而就之,而不知其下也。之诗而词,非词也;之词而诗,非诗也。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于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温、韦艳而促,黄九精而险,长公丽而壮,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词之变体也。词兴而乐府亡矣,曲兴而词亡矣。非乐府与词之亡,其调亡也。(《弇州山人词评》)”。也就是说:词要在诗与曲之间,近诗则雅,近曲则俗;词要不雅不俗之间恰好!而当今填词之人基本上都不觉。
而李清照何许人也?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是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3月13日生人,约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逝,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8岁时的李清照与21岁的左仆射赵挺之第三子赵明诚结发为夫妻,俩人拥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爱好,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史上堪称之为鸳鸯之爱,百年好合之夫妻。但是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之路路漫漫兮!她俩的婚姻生活至少经历了二次冷战后的感情危机。第一次是她在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而在同一年,其夫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却一路升迁为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一年后,还因新旧党争加剧于(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李清照被迫离京与赵明诚分居两地二年,后又团聚。其中滋味非本人难以体会;赵家见死不救的行为,必定在李清照的心中留下阴影;而产生第一次感情危机。时局似苍狗变化无常,新旧党派轮流坐庄。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其子赵明诚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和赵明诚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开始了屏居青州长达十多年的生活。次年李清照25岁时,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要说第一次“冷战”产生的感情危机因青州十多年来的相亲相爱而弥补了创伤而圆融。虽其间也有隐性的抗争,但无大碍。李清照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云:“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憟。”赵明诚的大男子主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她人生烟。因他痴爱文物入膏肓,不许清照任意翻阅,若有不当还遭其罚。她接着云:“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清照节衣束食,另集副本自我玩赏;这是她与赵明诚的隐性抗争。她又云:“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她虽与夫暗斗气,但还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乐在其中,于声色狗马之上;其夫妻生活还算和谐。但因她俩不曾有嗣,在那个封建社会“有后为大,无后为小。”的年代。女子往往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赵明诚必会有所异心。虽志同道合,但无子女膝下之欢;此遗憾必定出现在赵明诚的心中而不可摸灭,而无嗣的责任却是赵明诚他自己无育后能力;因宋朝可纳妾,史书没记载赵有妾所生之嗣,因而可断定乃赵明诚没育子功能也;但封建社会不会说男人无用,只会怪罪于女人。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时,赵明诚于年初知莱州。李清照没随行,至到八月才启身前往与夫团聚;有诗为证,李清照到达莱州后写下【感怀】(并序)一首“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由诗中可见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冷漠态度之不满和已之孤寂而感伤,可见她俩的感情生活此时已现裂痕。
而第二次“冷战”则是李清照永不会原谅其夫赵明诚的,她痛恨丈夫临陈弃城而逃懦夫的行为。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任江宁知府。二月,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此事被下属察觉,并做了汇报,但赵明诚无所作为。当晚部下私自布防且平定叛乱后,却发现赵明诚早已弃城而逃,赵明诚因此被革职。李清照南下逃迁路过乌江时,因赵弃城而逃愤而写下【夏日绝句】中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对丈夫懦夫行为的不满和愤慨;此时夫妻俩鱼水之欢的感情生活彻底破碎。这点还可以从【金石录后序】中所云得已佐证。赵明诚因江宁弃城案被革职不久,又被任职赴湖州上任。此时他与李清照分别时,应该是缠绵不舍和依依泪奔的场景,但是没有。赵明诚只有他重新被任命的喜出望外和急于赴任的心情,对李清照毫无缱绻之恋。而李清照云:“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此时的赵明诚是“独赴召”的別妻,是“望舟中告别”的分离,是“戟手遥应曰”的冷酷,且是“遂驰马去”的毫无心肝。可见已没夫妻生离死别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且是在夫妻南下逃亡的路途当中,人人是前途未卜,本是共患难同生死的时刻;怎无“相见时难别亦难”和前途漫漫不知何时逢的缠绵和不舍呢?怎可弃下妻子和他视为生命的文物?此情不可理喻也!而且还言“勿忘之”,不要忘了保护好他的文物,却没有提及李清照的人身安危,何去何从,如何安身立命?没有一句“保重”之类的言语 ,李清照就像个被抛弃的人,孤苦伶仃。而李清照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她云:“余意甚恶,呼曰”,由此可见李清照也是心灰意冷之极。就是因为有了这二次的感情危机,李清照才接受了第二次的婚姻。而此次别离后不久,赵明诚也因赶赴湖州途中中暑犯痢疾而病逝。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四六谈麈》卷一)。李清照与赵明诚的事迹就此落幕,许是她们夫妻生活也曾有过的空虚寂寞,李清照一生嗜酒嗜赌,如她【醉花阴】中云:“东篱把酒黄昏后” ,【声声慢】中云:“三杯两盏淡酒”等词句,足见她爱喝酒;日后她还写下【打马图序】留世阐述赌博之游戏技法,其序中云:“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巳。自南渡来流离迁徒,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证其爱赌也!
言归正传,李清照为了保护她和丈夫收集的文物在南下逃亡过程当中,历经青州兵变时,十来间来不及撤离的文物被毁之一炬,洪州连舻渡江文物之书散事件和居土民钟氏之家时残余的文物尽盗之悲。当绍兴二年(1132年),48岁的李清照抵达杭州时;15车的精品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这时,时任右奉承郎监诸军审计司的张汝舟趁虚而入骗取了李清照的感情。婚后,张汝舟没得到他事先预谋的,想得李清照拥有其大量文物财宝的初衷,开始曝露出他的可耻下流之黑心,于是拳打脚踢加害于清照。而李清照也因上当受骗而痛苦万分,但倔强勇敢的李清照可不像古之其他弱女子,她绝地反击,告夫且离婚成功。她告发夫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按宋朝科举制度,犯案者是欺君罔上之罪。当时这件案子惊动了宋高宗皇帝,还亲自下旨督办。张汝舟最终被开除公职,流放到广西柳州。按照宋代的法律,如果丈夫被流放到偏远的外地,那么妻子就可以合法地与他离婚,并且可以保留自己的财产。但宋朝法律还规定,妻子将丈夫告上法庭,如果丈夫果真有罪,那么就算作是丈夫自首,丈夫被判处刑罚的同时,妻子也要坐牢两年。但李清照并不惧怕系狱之罪,庆幸的是,李清照在翰林学士綦崇礼,当时他位居三品高位,等高官的帮助说情之下,李清照并没有在牢房里关两年,她仅仅在监狱里度过了九天,就出狱了。于是她写信感谢那些搭救她的人,她在【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中云:“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僶俛难言,优柔莫诀,呻吟未定,强以同归。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局天扣地,敢效谈娘(踏摇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外援难求,自陈何害,岂期末事,乃得上闻。取自宸衷,付之廷尉。被桎梏而置对,同凶丑以陈词。岂惟贾生羞绛灌为伍,何啻老子与韩非同传。但祈脱死,莫望偿金。友凶横者十旬,盖非天降;居囹圄者九日,岂是人为!抵雀捐金,利当安往;将头碎璧,失固可知。实自谬愚,分知狱市。”这段不幸的婚姻仅仅维持了百日,就已失败告终,而她与前夫赵明诚则生活了三十多年。也许是经历了次次的磨难和感情生活上的失败,也许是此时她才珍惜她与赵明诚的婚姻生活,于是她的【声声慢】词中则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掺掺戚戚。”
李清照是位千古奇女子,她不惧男权社会的法律法规之森严,勇于一搏;她不惧封建道德之男尊女卑,敢与夫一争平起平坐之男女平等之观念;而且她还是位“巾帼不让须眉”之雄才。她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云:“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坏土。”在【题八咏楼】诗中云:“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和雄才伟略的英雄气概。在【渔家傲】中云:“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现出对岳飞等人北伐复土的支持和寄以北伐成功的厚望。而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弱女子是可悲可叹的,她只能在她的【武陵春-春晚】叹息中云:“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020.5.30胡向前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