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素淡的光芒坚守自我—— 王凡新闻文学作品集《初航》序华琴之
记得有一次王凡和我谈起出书的事,有朋友问她:“正需要评职称吗?”王凡淡然一笑道:我不评职称。我出书不为了评职称。“我想这正是文化人的真性情:穷愁潦倒或家财万贯仍要写文章、出书,因为这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是活着的一种形式。多好!《初航》是一本新闻文学作品集,共分三辑。第一、二辑是散文随笔,第三辑是新闻作品。其中有不少的散文随笔和纪实作品都是文学与新闻的结合体,是一种特殊的美学形式的尝试——时代和读者对其第一需求似乎不在审美而在于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这本书亦是王凡“初航”文学海洋的一次成功的总结。
山西作家王凡近照
一人性美是本书反复咏叹的主题。作者的散文随笔把情感历炼和成长经历系在一起,使文章有了历史感和时代感,通过水灵灵的生态描写,烛照灵魂的喜悦,表现了一位女性的如诗情怀。因为具有真情实感的体验,使这些散文随笔在本书中亭亭玉立。透过这些文章,我们看到那位“已和妈妈打上等号的大姨妈”、快乐的“大姨父”以及“高兴了,神吹胡侃一不高兴了,瞪起两只琉璃大眼”的表哥和给她梳辫子时“拽得我直咧嘴”的表姐、那位接到鲜花礼仪电报“足足高兴了半个月”的老母亲,这些形象无一不透着浓浓的温馨亲情和人性美。

王凡的作品充满昂扬的生命激情。在当教师那段日子,在教室这个“圣洁之地”里,她深感“拥有三尺讲台,拥有童贞、拥有世界的未来”的喜悦;在(啊,LXD)里,有她少女的绮想,而在湖北那个叫作‘“云梦”的小城里,有她深深的牵挂;她曾当过筑路工,因此她在文章中寄托着对“吉普赛部落”的依恋,看到这里,使我脑海自然浮现六十年代听过的一首旋律极抒情的歌:“晚风传来了悠扬的驼铃,驼驮着那筑路队的帐蓬”……《剪辫子》颇耐人寻味。“闯深圳的女孩”恋恋不舍地剪掉了垂在腰际的辫子,却忆起了欢乐时光。每每用手指编弄长发时,便把对“他”的思念编人心底, “勾画他的轮廓,品味他的语言,想像他的内心世界……”哦,这动人的“辫子”!而在《驾辕》和《月将上弦时》中,表现了深深的父爱。《驾辕》将父亲喻为驾辕老马,“负载着大蓬车(家)走过40个春秋。”她深情地描写了父爱的细节:他背着我去看病,步行十几里路,沿着陡峭的山路,吃力地踏上一个个石级……棉大衣已被汗湿透……正是这个“修铁路的爸爸”,在“月将上弦时”总是给她讲故事,教会她许多做人的道理。在筑路工中寄托了崇高的理想:“不惜生命去劈开大山,为人民劈出一条幸福路”;在那些故事中,使他“懂得了爱与憎、美与丑,懂得一个人应该怎样去生活,应该为别人的幸福而献身。”在这样一个讲求物质与实惠的时代,梦在一天天消褪,商业气息熏染一颗颗纯洁的心灵,故王凡的这些散文随笔使人耳目一新。这里面有着爱与真诚,有生活的憬悟和内心的驿动……

二王凡在《女为谁容》一文中宣称:“不为别人,为自己,拾起一个好心情。”她“随意着装”,在别人看来如“乡村女教师”,但重要场合“也会套上西装套裙,踩上高跟鞋,自信可以归在白领丽人一类。倒不是年轻漂亮,主要是气质。”主张“拒绝色彩缤纷、花样层出的诱惑。” 文如其人。王凡的文风质朴但充满自信,有时在率真中流泻豪气,有时在平和中透露柔婉。她的文章并不眩目,如同天幕之星,琐碎而散漫,但却以素淡的光芒坚守自我。她没有高深的哲理,只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同行者,带给我们擦肩而过的温暖和默契。请看,她从“完美的太原古城”汇人闯深圳的人流,欣喜地剪掉长辫子,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星座”。这位“喝汾河水长大的”女性,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去观察这崭新的世界,去关心特区的建设,满怀激情去拥抱新生活。但同时在《逃离孤城》、《感情走私》、《烟雾里的女人》等篇中,却 表达了面对新的环境,面对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所感到的困惑与无奈。而令入感动的是,在第二辑里,她把对女儿的爱浓缩成一曲曲妙曼的歌,在平和的叙述中映照着褪尽铅华的真我。她把独生女儿形容成“贴身小棉袄”,类似的说法广州人称为“黏身膏药”,意为女儿寸步不离妈妈,总和妈妈贴心。这种母女的亲情在这一辑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王凡“望女成风”心切,她通过“压岁钱”,教育女儿“别光想自己,凡事多想想别人”(与“驾辕”对她启导一脉相承);通过让孩子自己寻找遗失的东西,通过孩子“迟到”挨批评的“挫折”,培养自理能力。王凡曾当过老师,熟谙教育心理学,她注意“家庭素质教育”,研究独生子女究竟为何不合群;她反省自己处事的“情绪化”,决心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冷静理智的人”;通过班里要撤换小队长一事,教育女儿要正确对待得与失。而那篇《致女儿》,通篇是细腻的心灵独自,那优美的母性心肠表露无遗……

三“没有压力的生活就像一只充满了气的气球被放了气。”"索性做个闲不住的人。累得抬不动腿的时候,看着一天的生活,滋润。"(《给自己拧紧弦》)王凡在追求一种生命的充实,她要证明人生的价值,这样的人怎能闲得住?所以她把自己定位在编辑记者的位置,以她乐于走街串巷,在素材搜集中淘洗出铮琮有声的金砂,采写出一篇篇群众喜闻乐见的热点新闻。本书的第三辑涵盖了众多的题材,这里面有形象丰满的改革者,如《初航》中那个“瘦削而挺拔”的女强人赵梅英、“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邓志辉、“巾帼创新业标兵”陆乐怀、分别被评为“服务之花”、“三八标兵”的下岗女工陆丽华、林欣,有第四届省港杯歌唱大赛冠军王佩、情系下岗工人的民间艺人涂传莲……王凡在采访中还满腔热情地把镜头对准了老人、文明小区,对准了抗洪英雄。同时还注意贴近生活和干预生活,反映都市婚姻状况、 “有线电视“和“商品房”出现的问题、广州触目惊心的垃圾产量、药品市场问题,以及反映流浪记者的情感世界,还有女保安、公关小姐,咨客……这一辑的新闻作品内容较丰富,我们从中可看到王凡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看问题具有一定穿透力。 以上是我读了《初航》后的一点感想。但这本书并非十全十美,主要不足的地方是,一些作品尚流于浮泛,缺少生活的积淀和对历史的钩沉致远;某些小小说还只是一篇梗概,还存在如何把人写活的问题。我和王凡是同行。我们共同面对着一个这样的课题:如何调动文学手段去处理新闻题材,以使新闻事实更立体化、题旨更深刻、形式更具张力——使被称为“易碎品”的新闻一经和文学联姻后成为有较恒久价值的艺术品。而善于挖掘和使用典型细节却是一个作家成熟的重要标志。愿与王凡共勉。
1998. 11. 18于广州东山“圆梦居”

作者简介:
华琴之,本名张文峰,出版专业副编审。诗人、音乐家、书法家。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会长等。已出版新诗、散文、小說专著九部。原广东省人口信息中心主任、《广东人口报》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