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关注更多精彩
内容转发自诗联浙江微信公众号平台
[编者的话]
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诗联浙江》公众号新辟《诗教孔见》专栏,专门邀请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本学会特约研究员孔汝煌先生为本专栏撰写有关诗教理论的研习、思考,以及诗教实践心得。以弘扬杨叔子院士的诗教新论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诗教工作,并借以推动本学会的诗学文化建设和诗教创先工作。

作者简介
孔汝煌,男,高级讲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原理事、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浙江诗联学会原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当代校园诗教倡导与践行者之一。著有《鉴湖集》、《诗教文化刍论》。主编有《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等。

提要
本文是《诗教孔见》专栏系列文稿的前言,综述了笔者学习、思考、践行杨叔子诗教新论的初步感悟,分为“育人理念看诗教-学着说”、“葩经久待凤来仪-拓展说”、和“云锦裁剪凭玉尺-接着说”三部分,每部分将有系列文稿依次分享,以抛砖引玉,供批评指正。
铸魂健翼兴诗教
孔汝煌
杨叔子 《七绝·读诗感悟》四首(词韵)
〈其一〉
诗魂道是国魂凝,座座高峰迭起兴。
各领风骚先继后,中华文脉至强恒。
〈其二〉
国脉主流文脉称,诗魂应是国魂凝。
中华大厦千秋屹,赖有诗魂作主承。
〈其三〉
曲赋诗词艺道精,屈平天问少陵兴。
国魂应是诗魂粹,正气歌骚代代赓。
〈其四〉
泣鬼感神风雨纷,情天理海美谁伦?《关雎》一脉《长征》継,为识诗魂是国魂。
——录自杨叔子2013《诗词与科学》
〈四〉 (按:此前流传的这组诗由于多种原因文字上并不统一,且存在差错,征得作者同意,请以此为准。)
杨叔子先生的这四首七绝“文质彬彬”,是诗教文化论,也是诗文化发展论,更是教育文化论。
杨叔子先生诗教文化新论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其主题辞可以“铸魂健翼”表述。作为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绿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诗教,为文化自信铸魂,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之魂,铸转识成智的创新之魂;为文化自信健翼,健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一体双翼,搏击、竞胜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浩宇长空。因以《铸魂健翼兴诗教》为这一专栏的宗旨。
众所周知,作为机械工程与人文双栖的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是我国当代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是“绿色教育”理念的首倡者,也是公认的当代中华诗教文化理论的拓荒者与奠基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杨叔子先生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原创性理论远见的诗教文化新论,其堪称经典的主要文章、讲稿计12篇。曾经有力地推动中华诗教事业的当代发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诗词、诗教事业振兴的新形势下,重读这些原创文章,仍感新鲜与深邃。
诗教文化,质言之是以诗为教的教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瑰宝,又特指以中华诗词的经典杰作为教的教育文化。因此杨叔子先生诗教文化新论必然外延及至少两个向度的学术领域:纵向衍绎至教育文化;横向拓展及诗文化。杨叔子先生诗教文化新论所开辟的学术空间广阔,迄今尚少研究。厘清杨叔子先生诗教文化新论两个向度延拓的学术领域及其主要内涵,以进一步认识其潜在的学术价值,对诗词界与教育界而言,深具借鉴、启示意义。

就纵向衍绎而言,杨叔子先生的诗教文化新论是先生贡献于素质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主张、尤其是极具特色的“绿色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涵诗教文化的“绿色教育”理念,源于杨叔子先生对自身成长实践的深刻体验;源于作为毕生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家对莘莘学子发展需求的殷切人文关怀;固然是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更是继承了中华文化元典中蕴涵的合乎时代需要的教育思想精华,包括儒家古老的诗教文化传统:二千多年的深厚理论与丰富实践。杨叔子先生创新教育理念,更是针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非主流的堪忧倾向,可谓“切中时弊”,所谓“时弊”主要指“五重五轻”: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素质;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五重”是对的,“五轻”是不对的,其中,重功利,轻素质是要害。以及“四个跟不上”;经济建设发展快,文化建设发展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快,人文文化发展跟不上;现代化建设发展快,优秀传统继承跟不上;向西方学习发展快,民族精华弘扬跟不上。四个发展快,是对的;而四个跟不上,是堪忧的。杨叔子先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主张与“绿色教育”理念,“育人”而非“制器”。指出了为谁育人的方向: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社会和谐、为人与自然和谐、为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育人;指出了育什么人的明确目标:加強人文教育,育学会“做人”,能爱国、会创新,既有人性、又有灵性,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之人;加強民族文化教育,育牢记做“中国人”,认同民族文化、珍惜民族精神与情感之“中国人”;加強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教育,育有责任感的“现代中国人”,胸怀国家现代化使命感的“现代中国人”。明确了如何育人的途经、方式与实施方略。途径是文化教育应遵循“学习 思考 实践”三者结合,“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方式是文化教育应遵循“知识 思维 方法 原则 精神”五者衔接、缺一不可的整体性,“下学而上达”,由形而下的知识,经思维、方法、原则等形而中,升华为精神的形而上。实施方略是沿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层次性、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而通过“知识 思维 方法(原则)精神”文化教育方式内涵的整体性,有机联系了育人途经与实施方略。杨叔子先生科学、严谨、完整的“绿色教育”理念中的诗教文化则是人文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古老的诗教文化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芒。也从而更好体现了“绿色教育”理念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人本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就横向拓展而言,杨叔子先生的诗教文化新论深涉到广阔的诗文化领域。所谓“诗文化”,广义是指与诗相关的文化。狭义地说,特指以下三个从中华诗词的当代发展、尤其是杨叔子诗教新论中产生的、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范畴:与诗词的诗性智慧相关的诗性文化;与诗词的审美的文化价值相关的诗词文化;与诗词的美育及其他社会功能相关的诗教文化。
杨叔子先生以诗教文化为核心的诗文化识见可谓独具慧眼。
杨叔子先生对诗教文化的论述有重要的创新突破:一是从他所提出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科学,一打就倒”,“没有人文,不打自倒”的著名论断出发,指出了教育是文化,文化则包含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论证了诗教的基本特质是人文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也是科学文化教育,更是人文与科学交融的教育,因而是杨叔子人文与科学相融的绿色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诗教育人功能可简括为培育人性与灵性,前者指陶冶以爱国主义情感为核心的精神境界,后者指启迪以原创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智慧。具体说是“立德、启智、健心、燃情、育美”(对己);“观、兴、群、怨”(对外);“创新”(对己并对外)。三是创造性地论证了诗教-文化过程也遵行“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这样一条具有文化教育整体性、普适性的“下学上达”途经。且据以指出按不同教育层次、不同育人重点要求、循序实施的具体方案,对校园诗教乃至社会诗教起着切实的指导作用。四是杨叔子依据文化整体性原则,论证了诗教文化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者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高度统一的整体。诗教既具上述二方面的文化整体性特质,所以诗教必是中华特色的教育文化。杨叔子是诗教文化这一科学范畴得以成立的理论奠基人。

杨叔子对诗性智慧与诗性文化的独特贡献在于:一是杨叔子的“文化基因”说诠释了原初的诗性智慧与诗性文化作为文化的源头必存在于人类的“文化基因”之中,就中华民族文化而言,诗性智慧与诗性文化也特别地存在于民族文化精粹的中华诗词“基因”之中。而文化基因不同于自然基因的稳定,是随人类文明进步而发展的。从而论证了诗性智慧与诗性文化联系的必然性与文化、诗歌的民族性;以诗性智慧为核心的诗性文化是变化发展着的范畴,而与人类共命运。二是杨叔子论证了当代的诗性智慧观是真、善、美、新高度统一的创造智慧。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莫不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的求真、务善、完美、创新。杨叔子论证了无论科学文化还是人文文化中都深蕴着中华诗词的诗性智慧基因,恰是对维柯诗性智慧排斥理性思维说的匡正,从而在当代诗性智慧中融入了感性、理性与价值因素。三是依据诗歌语言艺术的多义性,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元典的诗性文化属性。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宣示义是说初春之夜的海上景色;其含蓄的象征义却启示人们认识事物变化的继承与发展规律。而《论语·学而》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宣示义是讲孝道,联系鲁国当时家国一体的历史背景,此语所含蓄的象征、启示义却是继承与发展之道,与王湾的诗句的启示义相通。就诗歌而言,是意象语言体现出的诗性智慧;就文化元典而言,是继承了诗歌语言的多义性特点,因而具有诗性文化的特性,使蕴涵其中的哲理性、情韵性与延拓性在诗歌与文化元典中相互生发、相互影响;即诗性智慧与诗性文化融为一体。这标志着维柯开创的诗性智慧与诗性文化说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原创性重要成果。
杨叔子对诗词文化的独特贡献在以下四方面:首先,指出了中华诗词审美价值的民族性、智性与特征。中华诗词的审美特征是“一个‘精’字”,精炼,精美,精华。精炼是风格,精美是核心,精华是根本。诗词是汉语言文字艺术的精华,诗词审美的上述特征扎根于民族文化基因。论证了中华诗词审美是“求真、务善、完美、创新”四位一体的智性审美,是中国古典的伦理美学、中和美学、人格美学与现代科学文化交融各自所长的结晶。其次,创造性地提出了“诗魂是国魂”说,以《知否诗魂是国魂》与《国魂凝处是诗魂》二文予以正逆命题的科学论证。诗魂是指诗词蕴涵的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精神,国魂是指民族凝聚力根本的民族精神。诗魂即国魂,民族精神就是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精神。从而揭示中华诗词作为典型的人文文化,精粹的民族文化,在审美中涵泳优秀传统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主脉的民族精神,是诗词审美价值中溶入社会文化价值的核心。再次,深刻指出中华诗词中蕴涵的理性文化,“通过其深邃的意境与充沛的感情,深浅显隐不同程度地表达着某种深刻的哲理与永恒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变化观、本质观深深熔铸在其中”中华诗词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谐执中,近思远虑;自知自胜,自強不息;厚他薄己,成仁取义;缘督为经,好道进枝;薪火相传,不亡者寿。”中华文化元典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智性审美地表达在中华诗词之中。又次,前无古人地论证了中华诗词是“文学,也是哲学、历史、地理、生物、图画、雕塑、音乐;而且似科学,是科学”;中华诗词中“科学人文,不同而和”。典型的如在创造思维、价值趋向和“模型”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论证。“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经典诗词都是基于形象感悟、直观理性的创新,与科学的创新思维异途同归;诗词意象用“模型”即典型的方法以求在不同领域的“普适性”。科学也是从“……各自的特殊性、个性中概括出它们的一般性、共性,因而这些模型或公式或关系在相应的领域中有着普适性”;经典诗词与科学规律都遵循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名家名诗都重内容与形式高度融为一体而追求不落巢臼,“都是:求真,求善,完美,创新。”都合于“字少,式合,韵美,情真,味厚,格高。”诗词中体现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异相融。这是杨叔子对诗词文化所作的最有特色、最具创新性的贡献。
杨叔子院士对诗文化的原创性贡献具体体现在上述三类诗文化方面;总体而言,杨叔子科学地阐明了关于诗文化的以下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当代诗性智慧(思维)应是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与价值思维三者统一的创造思维,贯穿在诗文化发展之中。二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相融,作为整体性原则,贯穿在诗文化发展之中。三是诗文化发展中呈现的、诗作为一种文化的整体性原则,这是我们提出“诗文化发展观”作为范畴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杨叔子对诗文化的原创性贡献,其对文化事业、教育事业与诗词事业的当代发展以及各级各类文化、教育、诗词组织的运作、发展正在发挥其越来越切实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我们提出“诗文化发展观”这一新范畴、新视角。这是受到杨叔子对诗教文化、诗性文化与诗词文化独特贡献的启示而作出的概括,并以之对杨叔子及其他学人、诗者的相关贡献在诗文化历史发展的参照系中作全面观照,以明确各自定位与价值。可视作对杨叔子由诗教文化新论为核心所延伸的诗文化创见的“学着说”、“拓展说”,和“接着说”,从而论证“诗文化发展观”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作者的话】
感谢省诗联学会《诗联浙江》公众号平台特开群《诗教孔见》专栏,得以初步汇报、分享笔者近年来学习、思考、践行杨叔子院士的诗教新论,将次第发表以下三部分的文稿。
第一部分:育人理念看诗教。
分论杨叔子绿色教育理念所涵育人方向、途迳、方式诸方面视野中的诗教文化,明确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对杨先生诗教新论的“学着说”。
第二部分:葩经久待凤来仪。
分论诗文化发展观及诗性文化、诗教文化、诗词文化诸范畴的缘起及其发展概况。兼及意象-意境说和西方美学借鉴之一斑臆说。是对杨叔子先生诗教新论的“拓展说”。
第三部分:云锦裁剪凭玉尺。
选发近年来以诗文化发展观为玉尺金刀而试写的若干诗序、诗评及创作论。是对杨叔子先生新教新论的“接着说”。
审核:郭星明 邵高锋 黄浴宇
终审:王 骏
责任编辑:程瑞文

本刊总顾问 蔡世平
本期主持 王骏
总编 徐吉鸿
鸿雪诗词投稿邮箱911392163@qq.com


如果觉得文章好,请随意打赏,一元不少,百元不多,平台将一一记录,并全部用于诗词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