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 妆】
文/雷子芬
在我家的耳屋里放着一个大大的“皮箱”,其实是木制的,质地很结实,这个皮箱至少得有七十年的历史了。它是母亲的嫁妆,也是母亲的母亲——姥姥的嫁妆,当年母亲结婚的时候,姥姥把它给母亲做了嫁妆,这在当时的农村来说,可以说是一件奢侈品。
母亲结婚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那样的年代里给闺女陪送个皮箱,已经是件了不起的事了,并且这件嫁妆还是母亲的母亲的陪嫁品,当时引来了无数人的驻足观看,母亲在小姐妹们艳羡的目光中,带着姥姥给她的大皮箱幸福地走进了新生活。
姑姑结婚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姑姑的嫁妆比母亲要强得多,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四方方的包头围巾就有四块,黄的、红的、绿的、蓝的,颜色灿烂耀眼。
姑姑结婚时,奶奶说,小女为家里出了不少力,应该多陪送一些,别让婆家瞧不起,因为姑姑在家里很能干,当时已经分产到户,农忙时,姑姑去地里帮助我父母做农活,农闲时,又自己在家里编苇席挣钱,所以母亲也主张给姑姑多买些嫁妆,所有的嫁妆都是买的最好的,都是“名牌”,自行车是金鹿的、缝纫机是小蜜蜂的、手表是上海的……姑姑陪送的手表,可让做民办教师的姑父过足了瘾,每次姑父站在讲台上,甚至在寒冬腊月也要挽着左手的袖子,亮出那块手表。
姐姐1993年师范毕业,毕业后分配在一所乡镇中学当教师,姐夫也是教师。姐夫家也是农村的,弟兄四个,结婚时连个房子也没有,就是和公婆住在一起,更别提给他们买什么结婚用品了,就连订婚的钱也是姐夫向朋友、同学借的。
我家呢,姐姐是老大,下面还有我们姐妹两个在读书,所以姐姐每月一百多块钱的工资全部贴补了家用。结婚时父亲咬紧牙关给他们买了一辆“嘉陵”摩托车,每次姐姐姐夫骑着来我家时,总是一路鸣笛,惹得满街的人回头看。还买了彩电,洗衣机,又给姐姐花了四百多块钱买了一件羽绒服。看着姐姐的那些嫁妆,我和妹妹都很羡慕。
上个月姑姑家的表妹结婚了,呵呵,那满满六车嫁妆,看得我们是眼花缭乱。冰箱、全自动的洗衣机、空调、汽车、电磁炉、煤气灶、电脑……哇塞,仅是这些东西估摸着就得花去姑父的十多万钱,更甭提还有一张拾万块钱的存折,用电脑放得大大的,裱起来,挂在花花绿绿的被子上,十分惹眼。现在农村的小年轻的,应有尽有,他们还愁啥啊。
随着农村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凭这些嫁妆就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