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药乡留下刘氏跌打丸
(甘 肃)刘文珂
我的祖先是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人,是在清朝中期大迁徙移民到甘肃岷县的。那时候的甘肃也属于陕西省管辖。他们在迁移途中,清政府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把民间艺人不再加强管制,先人们因此就在岷县扎根,利用岷县丰富的的中药材资源,结合祖上所传接骨手艺和治疗跌打损伤技术,开始治病救人的。
清朝中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陕甘地区的经济,轻农抑商,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朝统治者轻技术和闭关锁国的行为,导致中国的不仅仅是医药业极大落后于西方,其它方面也得不到发展。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政府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负担更为沉重,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清政府的强取豪夺,民间群雄逐鹿,战乱纷纷,人们受伤后得不到官府医治,然而,清政府又控制着治疗机构和药物。可是,民间草药随处可见,因此,先人们的祖传秘方就得到了发展和利用,老百姓受伤后也只能求救于民间的艺人。
那时候,民不聊生,兵荒马乱,民间艺人得不到政府尊重,甚至施以打压,防止他们的技术、药品被反政府势力所利用,因此,经常被封门扣押变为常事。民间艺人只能偷偷摸摸的为百姓治疗。我家的先人也就这样艰难行医。祖传药谱上有言:“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本方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为医者,须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其实,治病救人,不仅仅是为了老百姓,也可以为执政者服务。行医者,“不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切不可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其本”。“跌打损伤非常之疾,患及祸至切不可乘人之危,巧取豪夺,不以利而为,济世苦难于众生是也。”“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老者,怨亲善友,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至。”“本方若疗伤如神,若杀人如麻,切不可随意加减药量,草率轻试,切记!切记!”。从以上的语言中我们不难领悟先辈们对治疗的严谨态度,对求医者的真诚的心态,以及对后辈的施训和良苦用心。
秦许乡扎那村地处在川西交界处,是原来的藏族居住地,扎那的意思在藏语里是:“石艾(崖)下的村庄”,我的父辈们就生在这里,他们把祖传秘方的传承在这里发扬光大,让岷县和周边县市的人们得到了救治。接骨技术以及跌打损伤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刘家的祖祖辈辈治病救人传为佳话。秦许山大沟深,交通闭塞,群众的生产生活全靠人背马驮,缺医少药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祖爷爷们就利用了这些地方物产丰富,植物、动物多样性的特点,日积月累创造着、发现着、贡献着。他们对医药的认识,基本是靠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记忆、口耳相传得以保存和传承。渐渐地,就形成了接骨家族,并且有一套完整地传承程序。解放后,太爷爷把祖传跌打损伤和接骨技术传授给爷爷一辈,爷爷又传给父亲一辈,就这样代代相传直到现在。
奇方组成以道地的木、草、动、骨、矿、等其它类药材。春华秋实,采摘、晾晒、配制、收藏等一系列程序,尤其以采摘最为讲究。例如:根类药物采摘,一定要在深秋或者初春。茎叶药物采摘,一定要等生长全盛时期。花的采摘,含苞初放时。果实的采摘,要等到初老成熟时。种子要等到完全老熟时。这些讲究,使得奇方更加珍贵。以当归、三七活血、行血为主药,用木香陈皮理气为谓药,用接骨胆、古铜钱等为补骨续颈骨为补药,再配以其它药剂组成方剂,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听老先人们口头讲述,还有这么一段传说:当时我的祖太爷爷是一个看监狱的官,他在看守一个打家劫舍的劫匪时,发现这个人在监狱里来去自由,根本无法关在监狱里。原来他有一种缩身方法,在鉄牢里他出入自由,还会飞檐走壁,曾经亲眼看见,他慢慢蹲下身子,纵身一跃,双手抓住墙沿,露着鞋外面的脚趾,很轻松的抠住一块墙壁的缝隙,手脚一起用力,他就趴在了墙围上面,并且挥挥手说一声去了,一眨眼就不见了,所有的看护都拿他没办法。有一天,他就告诉爷爷说,我白天就呆在牢里睡觉,你们也不用操心,晚上我出去有事干,你们也不用管我,我也不会给你们为难。这样,他白天就在牢里睡觉,晚上不知道就去哪里了。只能听见谁家作恶多端的人被人抢劫了,谁家穷人的院子里被丢下元宝了等等故事。有一天,天麻麻亮,他伤痕累累地连滚带爬来到牢房,让爷爷救救他,说完就昏迷不醒了。爷爷看了看,他的确伤得很严重,浑身上下全部被铁砂子打得千疮百孔,如果不及时治疗,马上就失血过多而死亡。爷爷看见后怎么能见死不救呢,就悄悄地从家里拿来工具,为他清理和去除淤血,取干净铁砂子,然后给他外敷生肌止血散,又让他喝下我们的祖传跌打损伤药。他就这样昏睡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晚上,醒了,他就告诉大家,他是为了杀富济贫才受伤的,如果没有你们相救,我已早亡。后来他说他的事情办完了,要走了,叫我爷爷到他跟前,说你家的祖传秘方是杨家枪损伤散和少林行军珍五散的组合方剂,需要加减药量,不然我一天即醒,三天肉生,七天全愈。如是这般,在我爷爷耳旁窃窃私语,我就教你,报答救命之恩。后来他就走了,并且听说他死在路途。我爷爷得了他的秘传后,用心试了试效果,果然如他所说,无比灵验。从此后我家的秘方得到改进,如虎添翼,更加神效。 就这样,到刘宗亲,刘宗祖,刘颜瑞这一辈,他们的水平更加突飞猛进,倍受百姓大众推崇。他们把祖辈认识掌握的医药经验进一步扩展发扬,依靠“口耳相传”“传男不传女”“济世救人”的宗旨。他们治疗手法主要以药丸和粉末为主,先以疏通经络以行气血,活血化瘀为基础,对患病部位辩证施治,骨折先复位然后夹板固定,达到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治愈速度快,治愈率高的理想效果。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刘家家族的医药传承以我的太爷爷的方剂为主,在以神奇配方,特别是对伤筋骨折、跌打损伤的治疗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传承方法还是依照原始的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并且,依照原有的方剂配伍,不得随意改变方剂,遵从古讯不得以赚钱为目的,才可以用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严格奉行了“传男不传女”、“济世救人”的传承思想,传到我辈已经好多辈了。
每一个刘家的传承人,都是在刘家的家庭熏陶下练就的。从孩提时代起,就对跌打损伤治病救人培养浓厚的兴趣,必须树立一个坚定地信念,以治病救人,济世救人为前提,才能继承爷爷辈的医术,并且还要发扬光大,为群众造福。由于祖传秘方神奇的疗效,赢得了大众的赞誉和人们普遍认可。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医学界,认可的是文凭,认可的是资格证,把这些珍贵的方剂得不到保护,条条框框制约,这一神奇的药方濒临失传,弘扬民族医药文化已迫在眉睫。希望有朝一日根据需要把祖传秘方公之于众,让有识之士进行必要的增补和修改完善,在治疗骨折、跌打损伤等病症上得到更好的发扬。目前刘家祖传秘方已得到周边市地十八县百姓的认可!骨折、跌打损伤,临床治疗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倍受患者推崇和喜欢。被诸多患者赞誉为“医学精湛”、“医德崇高”的民间医术。当前,继承和发扬传统医药文化刻不容缓,希望把祖传秘方和现代科学医学手段相结合尤为重要,像现在的医学影像技术已经能够为患者骨折复位等,再用祖传秘方辩证施治,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为患者解除痛苦和折磨了。那些传说中的许多传奇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得到佐证。民间方剂的传承也在继承和发扬。
欣慰的是,随国家对民族医药文化的重视,随着我县岷海药业的崛起,相信会有一天这种祖传秘方会得到发展和传承的。相信民间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定会受到政府和企业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相信会有一天刘家的祖传秘方会得到保护与开发。刘家祖传秘方多数源于口传,尽管都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但文化知识水平却相当有限,他们的行医只满足于社会的认可,由于过不了政府组织的相关考试,办不了行医资格证,没办法正规行医,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家族性传承与保护和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障碍。因此,尽全力保护民间和民族医学的健康开发,探索合理而有效的措施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把治疗骨折、跌打损伤的祖传秘方开发出来,对社会就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作者简介
刘文珂,字暖珂,又名:润三月,网名西河桥。甘肃省岷县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诗词学会会员,湖北诗词学会会员,孟尝居公益文社甘肃分社副社长、孟尝居国学馆诗词研修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