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为官当明“舍得”之道
墨人 河南党刊
“舍得”一词最早出自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训》。细品“舍得”二字,一语双关,意境深邃。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先舍后得,不舍难得。舍得是一种选择、一种境界、一种智慧,凝聚着通古达今的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必须有所舍弃。为官当明“舍得”之道,方能内心充盈、头脑清醒、人生幸福。
“舍得”是一种选择。自古以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官与发财,利与信亦终难兼得。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没有把握好“舍”与“得”的关系,该“得”的要“得”,不该“得”的也要“得”,甚至我“得”不到谁也休想“得”到。其最终结果是因欲壑难填而陷入犯罪深渊。学会“舍得”,才能挣脱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羁绊,解脱内心深处名与利的煎熬,放下工作中患得患失的苦闷,才能心无旁骛、一往无前地干事业。
“舍得”是一种境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奉献的最好诠释。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对领导干部而言,需要的是没有私欲、不图回报、拼命干事的得失观,需要的是舍小利取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得失观,需要的是面对“有所失”时,能够跳出个人局限,以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情怀、更宽广的格局去干事创业。唯有如此,我们的党员干部才能真正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才能真正唤起群众千百万、跟着干部干。
“舍得”是一种智慧。人生始终离不开“舍”与“得”。管理工作中有“抓大放小”、残酷战争中要“舍一地夺要点”、象棋博弈当中需“舍卒保车”。有所取舍,才能活得轻松畅快,尤其是一定要“善舍”“愿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所失去不要紧,毕竟终有所得,但,千万别“舍本求末”!当我们解开牵绊,卸下包袱,约束欲望,把不能有、不当有、不必有的东西统统舍弃,做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才能迎来人生出彩,收获事业成功。
来源:《党的生活》2020年第5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