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黄埔的父亲
文/杨志平
一九一八年父亲春华字秋实生于青州城里北营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祖父杨缙云中医先生,医术精湛,妙手回春,医德高尚,被县城百姓广为赞誉。乡下七里河村置有田产。村子树林成荫,小溪潺潺,古桥庙宇,景致宜人。每逢盛夏,家人便到乡宅避暑。

父亲的母亲,外祖母及其兄长,妹及侄女于家中合影。

父亲童年就读于益都师范附小,在松林书院(现青州一中)学习期间的一九三七年发生芦沟挢事变,抗曰战争爆发,1938年父亲满怀抗曰救国一腔热情,投笔请缨,辗转济南,徐州,武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一路闯关成功考取,由苏联援助孙中山先生所建,闻名中外的中国最顶层的军事院校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学习。

在军校首先学习:总理遗教,领袖言行,军人精神教育等政治课。军事学科以学习典范令为主。术科有基本教练,战斗教练,夜间教育,阵中勤务,射击教育以步兵轻兵器为主。另有体操,劈剌等。外语以日语为主。另有武术,体育,艺术教育。文革前父亲在黄埔学习的影集册,晚辈时常翻看,父亲每周日闲遐常与我们述说在校学习情况。他们同学节假曰偶着便装照相合影。此照片是唯一同学合影照。其他带有明显黃埔色彩照片均在文革开始焚毁殆尽。至今忆起,常为之叹息!

当时黄埔校风严谨,从实战出发,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员凡军事训练首长必事先训导,胸怀中华,必扫曰寇,拯救国家与水火。

父亲在部队驻地与母亲結为百年之好。自此母亲一直随父转战南北。此照片是父亲唯一保存的合影留念。其余己在文革始全毁,生怕殃及全家。

父亲自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先后奔赴桂林,武威,1942年参战于第八战区。先后在191D,42A,,42A特二连,1946年服役骑炮团。1947年任驼兵团团副,率部往返于阿克苏与迪化(现乌鲁木齐)一线,防御外 患。

1948年驼兵团及其全师在甘肃玉门和平起义,全师整编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从而加快了大西北解放之进程。

1951年全国进入建设高潮,百废待兴。各行各业亟需各类人才参于建设,父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解甲从事家乡的教育事业。

父亲文学素养不凡。配家乡文化活动,自编话剧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等,亲自导演伴奏,深得群众欢迎。

父亲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在益都普通乡的大郇,潘村,神旺庄,弥河乡宋阁,闵家,市庄等学校任教导主任,校长职务,所任职学校皆被当地政府所赞誉。

在宋阁任职期间,因当时壮汉庙驻军(即现二炮学校前身)在学校附近,部队子女皆在宋阁学校就读。每逢八一建军节,均请该校教师到军营参加活动。部队首长对父亲甚是敬重。皆称父亲军人形象,素养,礼仪非同一般。至今当地群众时常提起。

1965年文化革命全国掘起,各行各业均受沖击。教育战线首当其冲,殃及父亲在所难免。根据父亲实况,当时在中央监察部任职的表姑丁祝华(任弼时之弟任作民之妻,邓恩铭为其入党介绍人,中共早期党员,曾被党中央派送莫斯科东方大学进修)当时信告益都县革委会,但仍未逃脱极左思潮冲击,于1967年遭迫害去世。

父亲自幼受家庭熏陶,在校受先进思想之影响,胸怀中华,素有远大志向。为人光明磊落,心底坦荡,朴实忠厚。为国奋斗,鞠躬尽瘁。对待事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对待子女,谆谆教诲,和蔼可亲。呜呼,父亲精神永存!

慈祥善良的母亲随父生活在军营。生活所需均有部队供给。兄长出生于阿克苏,吾出生于乌鲁木齐(当时名为迪化),家务与兄弟俩照料皆有勤务兵协理,生活也算一帆风顺。艰苦便是部队随时换防,迁徙坐车颠簸也相当不易,加之局势动荡,常也担惊受怕。

母亲随父转业地方,特别到乡下僻壤,水土不服,耕地种田更是无从谈起。父亲教学在外,田地家务无暇顾及。母亲田地,家务,管理儿女是何等艰辛!更难之事,父亲早逝,全家重担落于母亲一身。经数年辛勤努力,任务相继如愿完成。我进教育局工作。父转业军人待遇全部落实,欠发各种抚恤费悉数补发,妹高中毕业安排中学任教,子承父业。终于完成父亲夙愿。母亲一生艰辛得以欣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母亲终因倍受艰辛,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离我们而去。

思之,怎不令吾痛哭流涕!呜呼,慈祥善良的良母,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愿您在天堂他乡安享天年!

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再度共国两党合作,共图中华大业,进入国家宏图进程。重新认识黄埔对中华大业之贡献,举足轻重。黄埔同学联谊会促进两党合作重发应有之作用。了解黃埔后代现状,联谊会再度关注。当时黄埔军校教导主任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宜老师勇担此任,以慰其伯父之夙愿。足迹全国,调查寻访。

2012年时值繁花似锦的五月,周秉宜老师借来青州出差之机,下榻寒舍,嘘寒问暖,询问父辈与黄埔结缘的前前后后。再三详细问及我们兄妹随父转业地方后的状况。她不愧为总理的侄女,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因我们为同龄人,志同道合,谈话十分投机,自此电话往来密切。令吾感激万分。

父亲就学黄埔,为中华而贡献毕生精力,国家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身为黄埔教导主任周总理侄女周秉宜老师还记着我们。我甚为感激,誓将感激变力量,教育子女,胸怀大志,为中华崛起而多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