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惊艳于这两只袖珍精制,晒在网上的花篮时,绝对不会想到,它的制作底版来自一位舞文弄墨的男士之手。
剥开这层亮红的彩带,就会露出天然质地——一个用山野藤条纯手工编织的小篮子。它的做工造型也许不很精湛完美,甚至有点粗糙,当你细数这密密匝匝的层次纹路时,不由眼前一亮,文友年华将编笼这一几乎消失的手艺,模仿得惟妙惟肖,且看一排排,一垒垒晒在网上的图片,它会唤起你曾经的记忆,带着你走进那遥远的年代。
编笼,这个名字在农人眼里并不陌生,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沿用,在五六十年代,人们肩挑手提盛东西的工具都离不开笼,因而也产生了"竹匠"这一美称,但是经过竹匠或笼匠的手编出的笼,带有商品性,它的做工精细,式样美观,品质好,结实耐用,材质自然以青竹为上等,轻便厉水易干,要将一枚挺拔的翠竹,变成一根根粗细均匀,细滑绵柔的竹条,再编织成受人欢迎,心仪的大小竹笼,匠人的双手不知要划破多少伤口,结多少层老茧,无人知晓。另外,竹子生长地域奇特,稀少珍贵,无疑提升了竹笼的使用价值,经济拮据的农人,情非得已,难以舍得花钱去买一对竹笼的。
靠山吃山的农人,经常利用闲暇时间,攀山越岭,带上镰刀去寻找那些长在树丛间,细长而柔韧的藤条,剔除外皮,编出来的笼,没有竹笼轻便好看,却经济实惠。
幸好在我刚记事起,老屋门前就有一大片翠竹环绕,哥哥从小就跟父亲学会了编笼,样子虽不可人,但家里从不缺少装馍的、淘洗青菜的、挑土粪的、盛杂物的大小笼笼,哥哥从小做事勤奋执着,编笼也不倒外,平时看到木质柔软,粗细合适的木棒,趁着湿度,用火烤热,弯曲成适中的弧型做笼柈,闲暇时,蹲在堂屋或院子里,地面上十字交叉铺上两排对等的竹条,按照纹路,像蜘蛛吐丝一样,开始编织纬线,再根据笼的大小增加经线,笼底打好后开始定型收笼加柈,最后织沿,这道收官之作最麻烦,要将纵横交错的条子收在一起,使其不露痕迹,结实、美观、好用,不费点心事,是做不好的。
有一次,家里请来了竹匠,母亲也给我——她这个出嫁的女儿做了一对精制美观的大竹笼,婆婆甚喜,给家里派上了用场,后来不种稼穑了,闲置在婆家的楼板之上,蛀虫毁坏了笼柈,文物般罩在蜘网和灰尘之下,无言的诉说着过往和亲情。
今天看到文友年华亲手编织的笼,晒在网上,牵动着我对笼的美好回忆和思绪,看着网上一只只大小不等,造型各异的笼笼,以及因初学编笼,被摧残成老树皮般划伤的双手,不由感慨,他是一位辛勤的园丁,因为疫情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宅在家里,不幸左脚崴伤,他就拄着拐杖,上山寻找各种野生藤条,执着的学习编笼,也许是想拣回这门即将消失的手艺,也许想用这种方法陪伴孝顺父母,也许想用这种慢生活回馈平时的忙碌,抑或只想给生活寻找一点趣味,给做农活的父母派上一点用场,样子从起初的丑陋到越来越美观,还突发奇想用晾衣架作笼柈,被网友调侃成"笼笼大全",他就从中挑选出一些目样可人的赠送同事好友,恰逢52O,在这个情愫绵绵的节日里,他的朋友,用他赠送的小笼笼,做了一对别致的袖珍花篮,盛满玫瑰,做为爱情的信物,送给了爱妻,妻子心喜至极,不经意间,他的朋友用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凝聚了爱情的温度和浓度。
泰戈尔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任,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用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和努力,能给别人带来一丝温柔的光,一刹那的感动,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收获!我想这就是疫情之后给人留下的一点思考吧!只要善待生活,一定不会辜负你,它会换一种方式回报于你。
譬如这编笼,不仅学会了一项奇门技艺,同时编出了爱心,编出了毅力和好心情。
作者简介:
李卫群,喜爱用简单的文字,心灵的感悟,平实的岁月来打造自己的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