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 仄 》
文/ 易 之 中
读平仄。平仄是读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平仄的标准怎么读?轻是平重是仄。这种“标准”恐怕会审死包拯。今天有普通话,可以作标准。但唐朝的官话是什么?秦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但却无法统一语言,统一方言。那怕是今天,在普通话的时代,方言的四起依然在群雄。用方言怎么读平仄?因为文字统一了,写诗的“写”也可以统一了。但语言语音并没有统一,各地的方言至今也无法统一。读诗的“读”也就无法统一了。

平仄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严格来讲,平仄也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吟”出来的。但今人,只识读不识吟,那平仄又怎么体现出来?大家拼命写平仄诗,但却无人识吟平仄律,那这些平仄的律诗写来又有什么用呢?既然大家都是识读不识吟,那为什么不去写“读诗”而去写“吟诗”呢?什么是读诗?没有平仄的诗。什么是“吟诗”,有平仄的诗。
平仄是从有到无的,相信,平仄的最后归宿也是走向“无为”,回到原点。《诗经》时代,还没有平仄。平仄从什么时候开始,至今也搞不清。平仄源于诗学还是佛学,也同样搞不清。如果单从吟诵的角度出发,佛学的“梵音”,也是很精彩的。吟诵起来,也是很有韵味的。只是“诗音”有韵,“梵音”缺韵吧了。平仄从什么时候开始,并不是个原则问题。平仄来源于四声调,平上去入。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其实,古诗也并没有强调写诗非要平仄。平仄只是针对格律诗而言的。所以,写旧体诗,你只要不标明“律诗”,就大可不必去理会平仄。其实,写诗的关键,还是要保障句子的通顺,否则,你再合平仄,但语病多多,也是无意思的。

读四声声调,很难会有准则。最多是靠谱。如果碰上感冒或咽喉炎,又怎去读准平仄呢?另外,心情的好坏,也会影响读平仄的准确性。兴奋起来,平声可能会变仄声。情绪低落,仄声可能会变平声。原来在律诗中,一三五也要论平仄的。在平仄发展到顶盛时期,有人提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结果,马上得到众人的拥护。为什么?因为平仄太欺负人了,缚手缚脚,多多限制,让写诗者不得开心颜。大家都有点讨厌它。
唐诗是平仄的顶峰,到了宋词,平仄开始不吃香。宋词是半平仄半不平仄。很多人在填词时,经常违规,当时,已经开始不再去计较平仄了。到了元曲,就连宋词中的那一半平仄也干脆不要了。清未民初,自由诗的出现,就彻底让诗从平仄中解放出来了。

今天,在手机上,依然有人写平仄诗,不肯剪掉头顶上的辫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也由她去好了。但今天的人的读诗,绝对不会再去读平仄。什么平上去入,人家才赖得理你。今人读诗,只是读读诗意,读读诗情,读读诗趣的。你的平仄再标准,也不会有人欣赏。另外,很多人写旧体诗,只是贴五绝七律的标签,其实,这些人所作的五绝七律,仅仅是五言或七言诗罢了,与平仄与格律,根本就毫无关系。只是手痒把“七律”两字写上去罢了。大江东去,浪花淘尽,千古平仄。再见了——平仄先生!
2020.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