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尴尬的“六一”(散文)
文/郑丽萍
在我十二岁的那年,学校通知家长给孩子准备干粮和新衣裳,因为“六一”学校组织学生到五六里地外的中心校参加活动。我高兴极啦,娘听得皱起了眉,我知道娘至今还没有给我准备好衣裳。究竟为何?我没有去问,只是默默等待,因为我相信娘从来不会让我失望。

“六一”儿童节到啦!娘拉开了衣柜,把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熨得平平展展的衣服放在面前,我迫不及待穿在身上,当站在镜子前,我愣住了,灰白色的绸子,镶嵌着闪金光的小碎花,虽然款式很合身,但怎看怎像那电影里地主婆穿过的衣裳,当我收起微笑,扭头将质疑的目光投射给娘,娘慢慢告诉我:“今年‘六一’没有给你买新布料,把你祖母一直珍藏多年舍不得穿的嫁妆改成衣服,很合身,不管是什么布料,总是新的就比旧的好啊!”我听完娘的话,慢慢地把衣服的扣子系上,再穿上娘给洗得干干净净的裤子和鞋出发了!
没想到,当我走进整齐的队伍,引起了同学们一片哗然,一开始是前后的同学窃窃私语,紧接着走在前面的同学一个·两个·三个地扭头指点,我放慢脚步,从队伍中间往后退。没想到越退回头的人数越多,还不时地听到:“看那衣服好像旧社会地主婆穿的衣服”、“唉!你们快看,那衣服真像死了的人穿的衣服······”。看着同学们指指点点,我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想请假回家、想把衣服扔掉、想······。眼泪不停地在心里打转,但又不敢流出一滴,坚强地挺直腰杆、使劲地抬起头、狠狠地握紧拳头、拼命地咧开嘴笑,迎接着那一个个好奇的眼神,唉!那一路走的好长好难。
“六一”的活动终于结束了,活泼好动的我一整天往角落里钻,老师可能看出了我一天的不快,她紧紧拉着我的手慢慢走在队伍后面。
村口终于出现在眼前,不等老师安排,我便挣脱老师的手离开队伍,一口气跑回家中,看到肩扛锄头推门回来的娘,没等娘开口,就是一通的哭闹啊,把那件“地主婆”衣服脱下来扔得老远,那哭声、那眼泪、那伤心,娘只是慢慢地坐在树下,一边擦汗一边把手中的饭碗放在地上,静静地听着我哭,静静地看着我闹。
后来娘告诉我,那年为了凑齐七口人的夏粮款,不仅家里没钱,而且还向亲戚们借了个遍,因为,当时家里只有娘一个劳动力,交不上粮款,就吃不上夏粮。
四十七年过去了,每每想起那个“六一”,我就万分尴尬!

作者简介:郑丽萍,网名:丽日萍水,山西阳泉市人,教育工作者,现已退休。《乡土文学》长期会员。本人热爱生活,喜欢文学,更喜欢在文海中饱蘸墨香,书写诗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