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为著名的园林花卉之一,在我国认识和种植凌霄已有几千年历史,在诗经》里被称为陵苕,《唐本草》被命名为凌霄。
凌霄花为藤本植物,特别喜欢攀援,是庭院中绿化的优良植物,所以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凌霄的身影。其花朵形如漏斗,大红或金黄,色彩艳丽。花开时枝梢仍会继续蔓延生长,且新梢次第开花,所以花期较长。
凌霄花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说是在福建闽西地区,一个地主家的千金小姐叫凌霄,爱上在她家做长工的英俊潇洒的柳姓小伙,俩人相爱被家人发现后,财主命手下将柳姓小伙痛打一顿后,将其抛在荒野,由于无人相救而死去,后在河边化成一颗柳树,凌霄被家人锁在家中听说此事后,破门而出来到柳树旁,伤心欲绝便一头撑死在柳树上,之后就化成凌霄花攀满柳树,两个人从此不离不弃。
古代文人墨客赞美讴歌凌霄花的诗词歌赋也非常多。如宋代的贾昌"朝披云似有凌霄志,向日宁无捧日心"。宋代陆游的"绛英翠蔓亦佳哉!零乱空庭码瑙杯。遍雨新花天有意,定知闲客欲闲来。" 宋代的董嗣杲"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等大多赞美其美丽和多姿多彩。
我们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一个事物的看法,在两个人眼里也许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同样,对凌霄花的品格象征历来也是褒贬不一。

现代女诗人舒婷风靡大江南北的一首《致像树》里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一时间让“攀援的凌霄花”,成为攀附高枝的代名词,这也是一首贬低凌霄花的佳作。
但借贬低凌霄花喻事喻人的佳作,绝对不是就此一首,最出名的其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有木名凌霄》: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
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
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这是诗人在劝说世上之人切勿学凌霄,自己没有什么本事,却背靠大树好乘凉。树有多高,藤有多高;树倒藤也倒,落下可悲的下场。

这是白居易的寓言《有木诗》八首组诗中的其中一首。
诗的首段四句中的首句,点明所咏是凌霄,此花确实很艳丽,高高在上,出类拔萃,但并非昂然独立,而是“ 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诗人用一“偶依”两字,把其特征和本性描写的深刻生动,这就说明凌霄花无论良莠,只要有"靠山",就会顺藤而上,生长出无数的枝蔓。
第二小段四句,对这种本性作了更进一步描绘,说它的根部附托在树干之上,花开在树枝梢头上,紧紧拥抱依附,一旦得势,更是扬扬自得,自我沉醉,以为世上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把它摧毁了。
第三小段而是写一旦大树被摧倒,凌霄的生命连一个早上都很难维持,就是能自立,那也是暂时的。这就是凌霄附炎趋势的应有下场。
最后四句是归纳总结,感叹曾几何时还高攀入云的凌霄花,转瞬间,竟成了地上的一堆枯叶柴草。诗人也告诫立世的人们,千万要以此为戒,千万别做看似强大实则柔弱的小苗。

我们可以欣赏凌霄花的美丽,但绝不能学它的生存和生长方式,而要像女诗人舒婷那样,绝不"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少一些媚气,多长些骨气;少一些俗气,多长些志气;少一些依靠,多长些自立。
想想当下的个别文人,又何其像这依附高树的凌霄花,看似妖娆多姿,春风满面,居高临下,实质为了钱财或不可告人的目的,借助西方媒体这颗大树耀武扬威,神气十足,待到哪天将其根挖起之时,或大树倒下之际,也就成为一堆枯藤,被人们所遗忘,落下可悲可耻的下场。
花还是凌霄花,藤还是凌霄藤,几千上万年以来,她的生长习性都不曾改变过,无论你赞美也好批评也罢,她不悲亦不喜,始终如一按自己的方式生长。
变化的是我们带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眼光角度来看凌霄花,时空不同,角度不同,心境不同,其结果也必然不一样。

现借用白居易其诗唱和《凌霄花》一阕:
眼儿媚·和白居易《有木名凌霄》(左誉体)
依附高枝上云霄。碧树百藤条。
花姿无数,依风飘荡,就势夭娆。
东风疾力摧腰折,半树蔓藤凋。
一朝干倒,枯黄满地,无骨徒劳。
译文:
攀援性极强的凌霄,会依附着高大的树木向上生长,直达树梢,指向云霄。无数的藤条在大树上纵横交错。或红或黄的无数花朵次第盛开,显得格外艳丽多姿,随风在空中摇曳,借助高树的姿态,吸引眼球,让人觉得羡慕。
当一阵猛烈的东风吹来之时,高树依旧挺立,而凌霄的花藤就会被摧残而折腰,半树的藤蔓耷拉下来,半死不活。更为可悲的是,一旦树干倒掉之时,不用几时,凌霄的花藤就会枯黄一地而死去,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没有骨头和强大的枝干造成的,以致过往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你眼中的凌霄花又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表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