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 淼之龙

万龙生格律体新诗选
你是我永远的情人
——《唱给缪斯》之八
你是我永远的情人
从青春花季到霜染两鬓
因为有了你,这世界
才如此精彩纷呈
假如没有你,这人生
将怎样暗淡阴沉
我爱你,直到一息尚存
你是我永远的情人
诗人的誓言
——为璧山诗会作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
而湿地是地球的肾
人类是不孝的子女
以伤害去报答深恩
我们砍伐着森林
我们挤干了湿地
切断了地球脉络
制造了累累疮痍
我们种下了罪恶
我们收获了蒺藜——
长江大河在瘦身
沙漠在扩大疆域
而今总算有了点儿觉悟
懂得为自己的罪过忏悔
于是才有了这湿地公园
咱们才能够在这里聚会
诗人是人类的骄子
诗歌是诗人的宝贝
让我们对着观音塘起誓
凭着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悟以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痛以往之可耻
惜今日之可贵
让我们举起绿色的大旗
抒写出大气磅礴的诗句
向一切愚昧和野蛮开火
既保卫母亲也拯救自己
我们要呼吁所有的兄弟
人人都参与持久的义举
维护和建设咱们的家园
让母亲恢复青春的活力
让我们建成更多观音塘
使贫瘠的母亲得到滋养
让我们呼唤更多志愿兵
打一场保卫地球的硬仗
二〇一二,三月二十四
春天,这个难忘的日子
重庆璧山,观音塘湿地
我们,对母亲庄严宣誓
在何其芳墓前
持一枝白菊,来到你面前
深深三鞠躬,算了一心愿
几十年光阴倏忽间逝去
我心中翻涌着万语千言
你曾“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采掘生活中“快乐的宝藏”
你诗里供奉着“年青的神”
“没照过影的小溪最明亮”
在你引导下我踏上诗途
诗歌成为我生活的支柱
我这个最为痴迷的“何粉”
今天才得以零距离倾诉
把这枝白菊置于你墓前
悄悄告诉你毕生的志愿——
我不惮做一个唐·吉诃德
持戈向庞大的风车挑战*
*指建设新诗格律的艰苦努力。
写在世界问候日
你好吗?别来无恙乎?
这不是客套,是热乎
吃饭了没有?口头禅
无形间,把关心透露
在冬天需要红泥小炉
烈日下盼望绿荫小屋
寂寞时享受一声问候
那就是饿时一钵香粥
要懂得冷漠荼毒心灵
人类绝不是冷血动物
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对问候我会反馈祝福
设这个日子是谁的创意
应当给与他最高的奖励
农历七月十五对话月亮
拉开窗帘,放进月光
站在窗前,对话月亮——
好难再见到望月的诗人
好难再读到咏月的诗章
如今诗人不仰望夜空
只是猥琐地匍匐地上
月宫里本来就难耐寂寞
这样岂不是更令我忧伤
嫦娥你千万暂且释怀
忧伤会减损你的光芒
那么该如何唤醒诗魂啊
并非要诗人只为我歌唱
耐心等待吧,请别失望
诗在积蓄复苏的力量
天若碧海,月呈彩环
今夜奇迹,心中珍藏
端午戏作十四行
这节那节多着呢
就是不设诗人节
也曾经一度有过
在那燃情的年月
如今诗人算什么
在社会边沿蹀躞
鼓捣些分行符箓
捡拾些渣渣屑屑
诗人被戏称湿人
诗每每遭人笑谑
哪能怪世人无情
你自己神衰气竭
瞧人家屈老爷子
年年今日听鼓乐
曼谷看人妖表演
妖艳,妖冶,妖娆
不愧为人中之妖
摇摆,合影,搂抱
一切都为了钞票
人性的极端扭曲
阴阳的彻底颠倒
欣赏美丽的丑恶
掀起一阵阵狂潮
今晚我终于明白
什么都可以伪造
就为这一点感悟
也不枉走此一遭
严寒的日子
在这严寒的日子 添加再多的冬衣 也觉得无济于事
在这严寒的日子 唯一的御寒方式 是思念远方人儿 |
他们和咱们
他们住别墅,咱们住旅馆
不都是一样吹海风吃海鲜
那边多清净,这边煮饺子
浴场分了段,各自不相干
他们花的是纳税人的钱
咱们继续为税收做贡献
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
官人与百姓共享这海滩
紫色的细雨
又到了楝花飘洒的时候
还是这僻静的小巷深处
多少次在这儿来回行走
转瞬间已过了一轮寒暑
还是这僻静的小巷深处
又到了楝花飘洒的时候
多少次在这儿进进出出
尽情地畅饮着人生美酒
楝花就像是紫色的细雨
将永远在心头飘飘扬扬
在这漫长的人生之逆旅
难得有如此甜蜜的小巷
小巷印满我无数的履痕
履痕书写着美丽的秘密
岁月的潮汐也不能淘尽
因为也镌刻在我的心底
我爱这楝花飘洒的季候
愿时时沐浴紫色的细雨
我愿这小巷永没有尽头
让我的魂儿永在此羁縻
年轻的时候
谁没有年轻的时候
那时呵哪知道忧愁
生活,像是在闕闖
大道直铺到天尽头
谁没有年轻的时候
那时呵爱放开歌喉
生活,像是在荡桨
湖面是轻柔的绿绸
谁没有年轻的时候
云天里飞翔星海游
生活,像一幅水彩画
小白桦迎风舞姿柔
谁没有年轻的时候
好年华正当十八九
生活,像一曲华尔兹
小提琴刚开始演奏
谁没有年轻的时候
抬望眼前程似锦绣
生活,像丰盛的筵席
摆满了珍馐美酒……
这是个愉快的夜晚
围坐着一群朋友
任回忆的翅膀翱翔——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传说
一颗天上的明星
恋慕地上的明镜
宇宙风亘古不停
扇不灭灼热激情
隔亿万光年距离
仍引起强烈感应
湖水不安地躁动
搅乱了群峰倒影
呼应碧波的诱引
明星永别了天庭
呼啸奔腾而来
不惮漫长旅程
好一个璀璨火轮
燃烧的辉煌生命
一声轰然的雷鸣
金色的礼花飞迸……
湖心生出了小岛
明星嵌入了明镜——
紧不可分的拥抱
从那时直到如今……
死亡十咏
题记:爱与死是永恒的文学主题。戏剧与小说中,二者皆有精彩之表现,而诗则恋歌无数,相比之下,“死”曲偏少。近读陈丹青《鲁迅与死亡》长文,感触良多,赋此。
一
我是从何处来到这世上
跋涉的路途是多么漫长
在冥冥之中,上帝是不是
为我安排好安息的地方
二
一个个白昼倏忽间逝去
一个个昨日已不可追回
我是如此地珍惜着今天
怕临别会有太多的失悔
三
蝼蚁与狮虎,浅草与乔木
就生命而言,都仅此一度
人就算得意,为万物之
灵也只能同样,轮回着荣枯
四
不能不面对命定的那时
不能不畏惧最终的那刻
得道的高僧穆肃中圆寂
凡夫不可能那样的洒脱
五
牺牲,从来是英雄的壮举
却被忽视了非正常实质
如果人人都安享其天年
那才该使我们心向往之
六
人类历史上一多少悲剧
战场与刑场绞杀着生灵
一次就活埋成万的降卒
怎么还能够说成是兽行
七
共处在世上就成为弟兄
互相扶持在跋涉的途中
要结束一切无谓的争斗
让心中时刻吹拂着春风
八
忘川的彼岸是什么地方
那是不愿驶抵的目的港
是关于生命宝贵的警示
无法品味的无言之诗章
九
那么,就高举满满的酒杯
欢乐与痛苦都付与杜康
当坦然步入无何有之乡
我还有什么最后的愿望
十
当结束漂泊,找到了归宿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赤条条地来,不带走什么
能否留首诗,让人记得我
沙坪坝红卫兵墓
花儿凋谢了
是雨打风吹
青年的横死
为什么为谁
记得当年是
把什么捍卫
曾催落多少
亲人的眼泪
但寒来暑往
几十番轮回
早已淡化了
曾经的伤悲
春风轻轻吹
鸟啼声声脆
墓间野花开
阳光多明媚
你们的世界
却一团漆黑
那时枪炮响
依稀似沉雷
健忘的众生
还在瞎鼓吹
悲剧制造者
神光犹未褪

行吟中的在与思---小评万龙生格律体新诗
孙冰(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万龙生是中国诗坛上享有广泛盛誉的格律体新诗创作实践者与理论建构者,他先后出版了《戴“镣”之舞》、《献给永远的情人》、《诗思之路》、《重庆当代作家选集万龙生卷》等,为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在退休后,万龙生又“不甘寂寞”,担任了“东方诗风”论坛站长和《东方诗风》杂志社长,集合起了一批探索新诗格律和格律体新诗的同道者,继续致力于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理论构建。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万龙生追逐着诗神缪斯,寻找着生活中的诗意,且行且吟,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诗化人生之路。而新近举行的庆祝“东方诗风”论坛成立10周年暨“东方”诗人作品朗诵会就是万龙生的诗化“杰作”,《重庆商报》、《重庆晚报》等先后对之进行了跟踪报道,这实可看作是先生对格律体新诗的又一大贡献。
在重庆大学国学社为庆祝“东方诗风”成立十周年举行的朗诵会上,年轻的学子们又对万龙生的15首代表性诗作(载《东方诗风》2012年第9期,庆祝“东方诗风”论坛十周年专刊)进行了演绎,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万龙生格律体新诗的迷人魅力。撇开已被人们谈至烂熟的形式、音韵之美,万龙生的这15首诗在内容、表现上自成体系,清新自然,耐人玩味,有着特殊的隽永、蕴藉之美。作者直面生活本真,抒写了人在旅途的所思、所感,涵盖三个方面内容:其一,对诗神缪斯的膜拜与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诗的没落、诗人尴尬处境等的描绘;其二,对一些丑恶现象如地球生态状况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腐败现象等的批判与抨击;其三,对日常生活中的爱情、生命、死亡、历史等的直观性体悟与描绘。诗作内容并不复杂,但无论是浅吟诵低唱,还是引吭高歌,他总能找到一种平衡,将来自生命最深处的律动托出来,清冽却又甘甜,让人在平淡中如饮醇醪,感悟到原生态的厚重与纯净。
《唱给缪斯》、《在何其芳墓前》、《农历七月十五对话月亮》、《端午戏作十四行》都与诗相关,是诗人以诗写诗之作,既反应了作者对诗神缪斯的热爱,同时亦反映出作者面对诗坛现状的无奈与孤苦。《唱给缪斯》可看做作者的心灵自白与独舞。在8节118行的婉转述说中,诗人视诗为自己的生命,将诗看作生活的全部,“诗就是我的生命,诗就是我的生活”,并呼唤、追寻着诗神的降临,“多少个冬夏,多少个晨昏/我对着秋水,我对着繁星/心在淌着血,我把她呼唤。”而为了它,诗人情愿消得人憔悴,“为了她,任霜雪覆满头顶/为了她,任沟壑额际纵横。”这种痴迷在诗篇的最后演化成了诗人狂热的赞歌,“你是我永远的情人/从青春花季到霜染两鬓/因为有了你,这世界/才如此精彩纷呈/假如没有你,这人生/将怎样暗淡阴沉/我爱你,直到一息尚存/你是我永远的情人。”在力透纸背的吟唱中,万龙生向世人表露了他的心迹,只有诗才是它的精神慰藉,也只有诗才是他灵魂的皈依和生命的归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对引导其踏上诗途的何其芳充满了敬意与感谢,并在何其芳的墓前“悄悄告诉你毕生的志愿――我不惮做一个唐·吉诃德/持戈向庞大的风车挑战”(《在何其芳墓前》),试图为新诗格律化的发展殚精竭虑。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诗魂”早已沉沉睡去,“好难再见到望月的诗人/好难再读到咏月的诗章”(《农历七月十五对话月亮》),“诗每每遭人笑谑”,而诗人则成了“湿人”,“如今诗人不仰望夜空/只是猥琐地匍匐地上”,“在社会边沿蹀躞/鼓捣些分行符篆/捡拾些渣渣屑屑” (《端午戏作十四行》)。这样一个诗歌没落的年代,如唐·吉诃德般持戈挑战只能沦为荒诞中的与月对话和借古证今,“嫦娥你千万暂且释怀/这样岂不是更令我忧伤”,“瞧人家屈老爷子/年年今日听鼓乐”。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并没有弃缪斯而去,而是在忧伤中坚定信念,在孤独中守望,他相信“诗魂”终会醒来,“耐心等待吧,请别失望/诗在积蓄复苏的力量”。从这样的角度来衡量,万龙生这些以诗写诗之作,不能仅仅看作在诗言诗,而是在诗的背后深隐着作者对诗神的信仰以及守望的孤独、无奈与坚定,是其心灵之写照,正所谓诗如其人。
对诗神缪斯的虔诚守护,促成了诗人敏感的心,他经常感物而动,寓目辄书,直抒胸臆,边走边唱,指点江生,快意恩仇。普通的世界问候日,会让他想到冷漠的可怕,“要懂得冷漠荼毒心灵/人类绝不是冷血动物/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对问候我会反馈祝福”(《写在世界问候日》)。看曼谷的人妖表演,则又让他明白世界的混乱,伪造的无处不在,“今晚我终于明白/什么都可以伪造/就为这一点感悟/也不枉走这一遭”(《曼谷看人妖表演》)。一场璧山的诗会让他发出保护地球的誓言与号召,“让我们举起绿色的大旗/抒写出大气磅礴的诗句/向一切愚昧和野蛮开火/既保卫母亲也拯救自己”(《诗人的誓言――为璧山诗会作》)。沙坪坝红卫兵墓前的参观、游览让他重返记忆,嗟叹生命之可贵,历史之沉重,并在苍茫的伤悲中有了历史之慧,“那时枪炮响/依稀似沉雷/健忘的众生/还在瞎鼓吹/悲剧制造者/神光犹未褪”(《沙坪坝红卫兵墓》)。而“住别墅”和“住旅馆”的区别,“吹海风”和“吃海鲜”的一样,则又让之在冷静的叙述中,走向了讽刺,“他们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咱们继续为税收做贡献/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官人与百姓共享这海滩”(《他们和咱们》)。这就是万龙生的在与思,他从个体的经验出发,进而从生命哲学的高度来审视这些经验,既有对人之异化的剖析,亦有对人类罪恶的自省,更有对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之书写。他的书写直抵人的灵魂深处,让人在“复命归根”中照见自己,原来我们都需要忏悔与救赎。
当然,这并不是说万龙生就不食“人间烟火”,恰恰相反,因作为诗人的高度敏感性与反思精神,他往往更加的珍惜日常生活的美好。《紫色的细雨》中那楝花如丝雨,飘荡在人的心间,给人一种逝者如斯的哀婉与昨日不再的惆怅,“多少次在这儿来回行走/转瞬间已过了一轮寒暑”,“多少次在这儿进进出出/尽情地畅饮着人生美酒”,让人生生想起贺铸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年轻的时候》是一群老友把酒言欢时,忆及年轻时的种种境况而作,清新自然,如出水芙蓉,自然可爱,“谁没有年轻的时候,那时呵哪知道忧愁”,“哪时呵爱放开歌喉”。《传说》是爱情的神话,诗人将视野转向星空,抒写了“明星”对“明镜”的爱慕,“隔亿万光年距离/仍引起感应”,而最终“明星”“燃烧的辉煌生命/一声轰然的雷鸣/金色的礼花飞迸”,“湖心生出了小岛/明明嵌入了明镜――紧不可分的拥抱/从那时直到如今……”。诗歌情感炽热,颇有古诗《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韵味。《死亡十咏》则抒写了诗人对死亡的感慨,在向死而在的哲思中充满着一种浪漫的精神,“当结束瓢泼,找到了归宿/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赤条条地来,不带走/能否留首诗,让人记得我”。而《严寒的日子唱》、《顶针戏作唱和》则是唱和之作,抒发了诗人平和的心态和思念之情。这就是万龙生,在堪破丑恶、生死、不如意后,又回归到那颗最初的那颗“赤子之心”,可亲,可读,可敬。
在灵光消逝的后工业时代,万龙生拒绝与时代合谋,以自己的诗思和壮心,抒写着行吟中的在与思,为我们葆有了文学的灵晕之光,让我们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获。如果诗是人存在的家园,那么阅读万龙生的诗就让我们获得一种自由的思想愉悦,获得一种在家之感,就像海德格尔所言:“‘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惟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而这,正是当下万龙生15首诗作所带给我们的敞开意义。
(鞍子山诗歌 推广 202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