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缓解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据了解,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由于受疫情的影响,今年2月份,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大约有4500万人失业在家,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十分猛烈,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出现经营困难,有的甚至选择倒闭关门,导致许多人丢掉了工作,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没了稳定的工作,生活都成了问题,更别提肩上扛着的重担:“房贷”“车贷”“消费贷”,三座大山势必会压得人踹不过气来!
有关专家表示,中央文明办对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的新要求,更重要的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这传递出“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今年,不再成为文明城市的硬要求。其目的也正是“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需要。

在河南许昌,为了让流动摊贩规范经营,许昌市创建部门经过认真调研,增加开放一批背街小巷,让他们在道牙以上区域经营。本月初,兰红利在市区文化路上的火锅食材店正式营业了,她说:“刚开始的一周还不行,生意还不行 (一天)卖个百十块钱,现在比那时增加了一两倍。还行,比疫情期间强多了,给咱提供的这个平台,这个屋挺卫生、挺干净,下雨可以挪进去,非常好。”

和兰红利一样,近两个月来,近20家曾经的流动摊贩在文化路中段的便民服务点安了家。
许昌市民 周女士说:你比如说水果啦,面条啦,豆腐啦,豆芽儿啦,吃的东西、生活用品、买的青菜啥的,有时间买菜啦,不一定买点儿啥,需要啥就买啥。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许昌变“堵”为“疏”,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摊贩集中规范经营,更好服务市民生活。

许昌市文明办主任 刘少林说:新增设了九条街道作为便民服务的路段,为商户提供良好经营环境,同时我们要求城市管理、市场监督等部门为商户解决问题、提供服务。

长期以来,很多商贩违规占道,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有时候还会发生交通事故,城管与商贩的矛盾也在日益增加,而且还影响城市面貌。但是,如果严禁禁止商贩经营,不仅会增加失业率,也会给一些人的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如果让小商贩也都改成店面经营的话,更不现实,小商贩们本就是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才会摆摊自营,开店成本很高,有些人披星戴月的忙碌一天也不定有足够的钱交房租。而且临街商铺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小商贩去开店。

很多人表示,有了马路市场整个城市才更有生机有活力有生活气息,有时候小商贩的饭菜味道确实比餐馆的更有美味。不过,由于受疫情影响,每个人都加强了安全意识,对卫生的要求也不断增强。病从口入,希望相关部门严查美食卫生,无论对小商贩还是店铺餐馆,都要严格要求。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这是放开“地摊经济”的一个信号。“放开不是‘放手不管’,需要边界,要有一定规则。”汪玉凯说,过去的政策过于严厉,越是大城市管得越严。而实际上,这些地摊商贩如果能在比如一个时段、一个范围内有序开放,用规则逐渐调整人们的习惯,是可以规范的,不该因为它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就将其“扼杀”。
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振中认为,“原来采取的一直是你进我退、你退我进,一种相对对立的存在模式,现在开了口子,由相对对立走向相对兼容,肯定也要相应地修改相关管理措施和规范。现在‘地摊经济’准许经营的边界还没定,接下来还要针对到具体哪类、具备什么条件可以经营,都有待进一步细化。”他认为,今后如何让地摊经济和监管两者相兼容的管理模式,还有待探索。

政府划定一些区域允许小商贩流动经营,这样既可以保证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最小,也可以保证小商贩的生计,也能进一步化解城管与小商贩之间的矛盾。可谓是给了底层老百姓“一线生机”。既给小商贩们一条“活”路,也不影响城市面貌,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让我们一起探索地摊经济和监管两者相兼容的管理模式,共创文明城市,共建和谐美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