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网络为相聚平台,用一腔热情为精神支柱,以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为终极目的。我们不为名利,不图钱财,只想和更多人一起,守护住中原传统文化和祖先留下来的根。”
说起这个全国文保志愿者中部六省联盟团队,武启龙神情有些凝重。作为草根文保志愿团队的发起人,他有过许多经历,也被许多故事感动着。
长期以来,洛宁境内众多的古碑刻由于各种原因,很多被遗弃于乡间野外,不少被用于铺设为台阶、垒墙做基础,还有很多古碑刻被破坏和倒卖。
日前,热衷于历史文化的洛阳市民武启龙通过对洛宁牛渠村长期考察发现,自文革以来,有多块墓碑命运颇为“坎坷”,它们曾被盗墓者破坏,曾被砌入排污通道,曾被遗弃于荒野……碑文虽历经多年风吹日晒,但字迹仍清晰可读。特别是该村小学内的千佛寺殿宇由于年久失修,庙宇前的瓦片都掉了下来 ,后面危墙更严重。初步估算。该殿宇整体恢复得需要一大笔资金,需要上级部门给予支持。武启龙煞费苦心联系到该村村支书,同意将现有的碑统一收集,将其妥善保管。对于普通群众,可以方便地研究和观看记载该村历史的古碑刻,方便拍照和拓碑,一举三得。


5月25日上午11点半,武启龙快下班时,叫上他的司机,不顾炎热,向洛宁进发。在三乡街,他和提前约好的该村热心人吴电智吃过饭,一同匆匆赶赴牛渠村。
下午三点,他们和村支书王合有、文管员王春植及村里几个壮劳力竭尽全力将村里的八块碑全放到庙宇门口,后用水泥、细砂浆砌垒,靠到墙上竖起来置于庙内。一直忙到五点。还有十几通碑有待收集,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基于对中同历史文化古迹的深度关切及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爱和奉献,武启龙个人出资购买了沙石水泥材料。他的善行义举赢得了牛渠村群众的交口称赞。

为让封存在历史里的文化遗产得以长期保护,村里还拟聘任武启龙为名誉村支部书记,负责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文物保护,单靠一个人、一群人,是远远不够的。全国各地民间文保都做的很好,我们中原文物大省、文化大省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民间文保队伍。我们的所做微不足道,与我们的期望值相差太远,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我们,加入我们,成为我们。”武启龙信心满满地说。

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都是当时社会生产水平、建筑艺术、和人类发展的见证。其一砖一瓦,都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认识它,保护它,不单单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更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义务。特别是古碑刻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记载的是洛宁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此,应该感谢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推动保护洛宁古碑刻的政府相关部门和热心人士,为洛宁留下了宝贵的人文古迹财富。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对古碑刻进行收集、保护。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在洛宁看到一处古碑林景点。(洛宁城事/雷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