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再发《清泉与海洋》(李淑章)
精华热点

这是十几年前发表在《呼和浩特日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清泉与海洋》。想到现在仍然甚嚣尘上的课堂模式,令我十分愤怒。
提高教学水平,关键是在于提高老师的道德水平与业务能力,可现在有些自称专家或被别人捧作”大师”的人,却借助某种职务的方便或某人提供的平台,在那里标新立异,想把老师的教学全扔到他们规定的筐子里。实在可恶!
于是,我绝然把这篇文章发在朋友圈里,意在提醒我当老师的学生与友朋,千万不要任这帮人摆布,千万不要上当!

最近有幸听了内蒙古两位年青语文教师的示范课,一位是钢城包头新秀郭伟,一位是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小荷”张颖慧。我自知人微言轻,不敢褒贬,只想聊叙听课后的几点感触,当作古稀人对青年人的几声沙哑的喝采吧!
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句古诗:“雏凤清于老凤声。”但我更想说的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就应首先展示自己的个性。
我们的教育有一处被遗忘的角落:我们提倡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可从来不提或很少提起如何发展教师的个性。我们的教育部门(也应包括教育部吧)对教师的要求和考核是“一视同仁”,甚至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也不顾他们的程度和能力的差异;而一旦出了问题,则从不批评决策人脱离实际,却总是责怪师资水平跟不上。好像教育上出的所有问题,都要教师是问!冤哉! 使人惊喜的是,我以上说到的这两位年青教师,能够在上述大环境的夹缝中,自己解放自己,在三尺讲台前展现其个性光彩,同时以此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张老师讲的是《她是我的朋友》。这篇文章写一个叫阮恒的孤儿为他濒临死亡的孤儿朋友献血的故事。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战争的情境中,师生好像都置身于孤儿之中,同他们患难与共;给那个濒临死亡的小朋友输血的,似乎并不是阮恒一个人,而是教室里所有的师生。而这一切主要是通过师生对课文的朗读、分析,以及师生的心灵对话来实现的。
这位年青教师灵动而决不轻佻,她态度和蔼,脸上洋溢着微笑,亲和力极强,学生和她融为一体。她的语言和举止如出自深山的清泉,时而在细罅中潺潺流淌,时而在巨石间汩汩飞漱。宛如琴瑟之音为你洗耳,仿佛一袭飞瀑为你明目。当你口渴时,它给你的不仅是甘洌,而且是沁入你心脾的那种快爽。
我认为这位年青教师展示了自己的教育教学个性,那就是一股净洁透明而又叮咚作响的清泉。
郭老师讲的是《安塞腰鼓》。这是刘成章写的一首散文诗。当拿到临时打印出的课文时,我真有点大惑不解:这么长的课文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讲给素不相识的学生,不知教者是怎么想的。且看我们的年青教师怎样展现自己的才能。 她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文,主要要求有二:一是让学生谈谈读后总的感受,还要讲出产生这种感受的具体理由;二是把文章分成若干大块,也要说出理由来。
大约十分钟后,她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我惊奇地发现,学生们在她的引导下,居然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了言之成理的分析,有的学生竟然能够准确地把课本分为三大块:静--动--静。也就是说,先写鼓声响起之前的静谧,接着写震天动地的鼓声,最后写鼓声戛然而止之后世界出奇的寂静。在分析中,学生各抒己见,有时还有小小的交锋,教师因势利导,褒贬适度,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听课时,我在想:一节课的时间,怎么能把文章理解分析深透呢?可就在我想的时候,教师告诉学生:这么优美的文章内涵极其丰富,一定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她说,她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课文,既表示自己读后的收获,也请同学课后通过自己的反复朗读,感受这篇散文诗的深邃内涵与艺术魅力。
啊,好精彩的朗读啊!当时教室里静得没有一点声响。不!有的只是教师朗读的声音。还不!有的只是隆隆隆的安塞腰鼓的声音:震天动地,惊心动魄!原来这鼓声竟是一位文静的女孩子凭借她的朗读,在座无虚席的教室里敲出来的。我惊呆了,像文章写的那样: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这堂课同上述那堂课一样,充分展现了教师的个性光彩。试想,如果教师没有自我解放自我展现的勇气,仍然跟随着某些做秀模式,或亦步亦趋,或在模式的某个细节处添枝加叶,搞点花架子,能有她们这种教学魅力吗?
包头的郭老师同呼市的张老师相比,有不同的教育教学个性。她文静而决不矜持,不苟言笑而又不失温和。她的语言和教态,仿佛大地生就的海洋,有时波澜不惊,有时汹涌澎湃;静时如处子,动时似脱兔。她从无一丝一毫的张扬,却有一种无形的诱惑力---你会觉得在海洋深处潜藏着令人无法想象的奇珍异宝。
如果说首府“小荷”的教育教学个性是一股净洁透明而又叮咚作响的清泉,那么钢城新秀的教育教学个性,就是一片湛蓝深远而引人遐想的海洋。
愿新世纪祖国的教坛万紫千红!

李淑章教授文中所写两位教师的回应
教授: 还记得十年前,在巴盟临河的教师培训会上,包头郭伟老师和我得到了您的“真传”。何止是荣幸至极,您的教导潜移默化中已经改变了我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对教育职业的追求。 十年间,我和郭伟老师如同亲姐妹,在教研的路上我们志同道合。十年间,您不遗余力地引导我,塑造我,助力全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多少次,您当众“揭”我的“短”,我虽面红耳赤,却欣然接受,我知道您在“雕琢”我;多少次,您语重心长地与我沟通语文教学的方向,让我坚定自己的的目标;多少次,讲坛上,您忘记年龄,忘记疲惫,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语言,激情的表达,身教重于言教,我和老师仰慕您的教学艺术与魅力,您在我们的心田播下了做一名优秀语文教师,教研工作者的种子。 十年后的今天,您再发此文,强大的信息平台缩短了时间,也让有共同情怀的教育人再此进行思想的碰撞。感谢教授,让我停下脚步,回望曾经走过的路,我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还很肤浅,能得到教授的赏识,无比幸福。十年后的今天,信息手段传递的手段多样了,我们好多的语文课堂也花哨了。我猜,教授重发此文,是想发出涌自心底的呐喊:教材在变,时代在变,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不变的。要静下来,让学生阅读,思考,表达,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内涵,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带给学生的知识,方法和情感才会如同清泉注入学生的生命。为师者,要不断学习,积累,笔耕不辍,海纳百川,才能有郭伟老师大海般的教育情怀。 我的理解若有所偏差,恳请教授批评指导。因外出学习,未能及时看微信,及时回复,请教授见谅。爱您!(张颖慧)
从老师的描述中,我似乎又回到十几年前,在巴盟临河的课堂上,老师坐在靠右侧第一个位子上,他坐在那里,蔼然而又威严地…时而和学生一样沉思,时而看着回答问题的学生流露出赞赏的神情… 当我朗读课文时,我看到老师的表情:那是一同对美文的敬重和对教师重视示范的肯定的神情。它鼓励了我,更加投入而忘情地读,可能比那些琐碎而并不高明的分析更能传达文本的魅力!我完全沉浸了进去… 之后老师把此次送教课写成这篇文,登载在《呼和浩特日报》,又寄给我。
今天当我再次看到十几年前老师充满激情的叙写,字里行间饱含对年轻教师的关爱和期待,对语文教学充满情感和信念,读着这诗一般的文字,它再一次激荡着我的心…我本没有做到像老师所描绘的那般好,老师却郑重地圈点住那些做得对和做好了的地方,不吝用他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种教学的理想之境,让我们向着这种境地去努力…我不禁惭愧,在目前存在的一些教育乱象中,我还是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吗?我还有像老师一样的激情和斗志吗?我想这是老师发这篇文给我的提醒吧…
他总是这般,给人带来精神力量,把他的激情像火炬般传送给我们…
今天,美好的记忆因着这文又涌现眼前…曾经一起在教学的路上,有过共鸣,有过争论、老师总是那么耐心地等着我们成长成熟起来,我再读它___他的笔多么富有神韵啊,他有着诗人的情怀,所以,他永远年轻,充满活力!我心怀感激,却不再敢领受老师的赞美…
老师极富审美之心,愿意学习他,永远保有善感之心、坚持教者之品格,不逐流,守住为师之德。 谢谢您(郭伟)

此文发微信朋友圈后引发了大家的评议,以下为朋友圈留言摘录……






















(编辑/ 子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