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磨砺,原创首发)

周易•蒙 04
瀛洲居士
序卦传云:《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或穉、稺——幼小)也。
天工开物之后,万物进发,生机勃勃,然困难多多,问题多多,天玄地黄,宇宙洪荒的混沌局面远未摆脱,一切尚属于启蒙状态。什么规律啊、经验啊、理念啊、准则啊、原理啊等等都是非常幼稚的、初始化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人多蒙稚,事多朦胧。启蒙教育乃当务之急。那末这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就落在了圣人肩上、智能之士肩上、甚至神明指导上。同时说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
《蒙卦》寓意,一是蒙昧无知;二是童蒙幼稚。蒙昧幼稚则会犯错误,走弯路,发展上呈现出“少慢差费”的状态,“格物致知”显得尤为重要,否则,“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无从谈起。
然而,人之开明程度不一,差别无所不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智者愚者并存,功成名就者与举步维艰者同在。任何领域都是参差不齐的。人之处世,需要和谐,需要文明,需要知识和文化,需要技能和技巧等。对于他人的无知(童蒙幼稚),要善于包容、给与引导和教导。绝不应当给予无情地打击、嘲弄、鄙弃。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团结,进而形成保家卫国、强国富民、低御侵掠的强大力量。
圣人教导我们:注重启蒙教育,严加管理幼童;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于那些愚顽者;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要使所有男儿能够娶妻生子、能够治家理业(古代教育中不大提倡女子入学堂)。要让人们逐渐告别离群索居的生活,加强人际和社会交往,改革生活方式,开放搞活经济,以实现共同文明和富裕。
圣人还告诫我们,欺负愚昧者是非常不明智和不利的,甚至是犯罪。
(卦辞)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注释】
(1)蒙:mēng a, 欺骗,如“蒙骗、蒙哄、蒙事、欺上蒙下;b,昏迷,眼发黑,如“蒙头转向”;c,胡乱猜测,如“瞎蒙”。
méng a,没有知识,愚昧,如“启蒙、发蒙、蒙昧”;b,遮盖起来,如“蒙罩、蒙子、蒙蔽”; c,承受,如“承蒙、蒙难、蒙尘、蒙垢”;d,形容雨点细小,如“蒙蒙细雨”;e, 姓; f,同“艨”;g,草名,即菟丝。
měng 特指蒙古族或蒙古国。
卦象显示,山水叠连,草木丛生,水流不定,险在其中。本卦取义为“幼稚、蒙蔽、蒙昧无知”等意。
(2)匪我求童蒙:匪我---不是我;童蒙:蒙昧无知、幼稚愚蠢之人,含求筮之人。 (3)渎: dú a,水沟,小渠,亦泛指河川,如“沟渎、四渎(古代对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b,轻慢,对人不恭敬,如“亵渎、渎职、烦渎”;c, dòu 古同“窦”,洞。
此取义为“轻侮不敬,指对于占筮(占筮者或神明)的不庄敬”。
【译文】
《蒙卦》:亨通。不是我有求于蒙昧无知的人,而是蒙昧无知的人有求于我。一次求教,神灵会给予指点或暗示。如果再三(求教)占筮,神灵一定不会告诉他。总的来说卜问还是吉利的。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注释】
(1)以亨行时中也:以亨---因为(思想、态度)亨通、通达;行时中---行动适时、中正;也---表语气。此句意为“为什么说蒙昧还能亨通呢?因为思想态度通达并能适时行动”。
(2)志应也:志向、取向、意向、心灵等相互应和。
(3)以刚中也:刚中---阳刚中正,指占筮者、预测者或称为教育者、启蒙者思想态度正确。此句意为“因为启蒙者具备正确的思想态度”。
(4)渎,蒙也:亵渎神灵,也是一种蒙昧无知的表现。此句意为“再三占筮,就等于亵渎神灵,太不庄敬、礼貌,这也属于无知”。圣人占筮,讲究一次性,讨厌和否定多次性,通灵就在一念间。不厌其烦地去占筮,就等于不相信或亵渎。
(5)蒙以养正,圣功也:以---可以;养---培养、修养;正---正确、纯正、合格;圣功---圣人的功业。此句意为“通过启蒙教育,可以把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培养成为品格纯正、有修养、有学问和较比聪明的人,这也是圣人的功业。
【译文】
《彖传》说:《蒙卦》的卦象似山下有险阻,道路隔绝,望而生畏,使人蒙昧,止步不前,所以称为《蒙卦》。然蒙昧也能亨通,因为(启蒙者)思想态度通达,且能适时采取行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说明占筮者与求筮者心灵相应和。“初筮告”,是因为占筮者思想理念正确,神灵才给予暗示。“再三渎,渎则不告”,是说没有礼貌的反复占筮,也是一种蒙昧无知的表现。通过启蒙教育,是可以把愚昧无知的人培养成品格纯正且较比聪明的人。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注释】
(1)君子以果行育德:以---应该、必须;果---果敢、果断;行---行动、行事、施行;育德---培育品德。此句意为“作为君子,必须果断的下决心,去施行培育良好品德的工作,去塑造人类美好的心灵”。
【译文】
《象传》说:《蒙卦》是山下有水的表象,因此称为《蒙卦》。卦象启示,君子应当果断地下决心,去施行培育良好品德的工作。
《礼记: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又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文章,反复强调的都是学习。
曹雪芹之《红楼梦》,也意在开辟鸿蒙。
可见圣人的思想是一脉相传的。“玉”与“琢”、“肴”与“食”犹如“蒙”与“启”,犹如“学与教”、“生与师”。人在蒙昧之时,需要启蒙,反复启蒙,即使启蒙者也要不断地边教边学,“启蒙、开蒙”可谓永无止境。这也是“君子”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爻辞)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注释】
(1)发蒙:发---fā 、fà双重读音、动词量词两用,在此作动词“启发”意,含有“启示、开导、教导”等意;发蒙---指启蒙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把启蒙教育看成是针对儿童的教育,其实不然,对于成人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的。因为新生事物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也会不断地出现,甚至有些东西人人都懂,就是不愿意去参照执行,其“发蒙”的作用永远都不可低估。
(2)利用刑人:利---有利(有力)、有效;用---用以、用于、作为、做法、管理等;刑---多义词,本义为a, 对犯罪的处罚,如“~罚、~法、~律、~事、执~、服~”等;b,特指对犯人的体罚,如“~讯、受~、~具”等。在此既可以按本义理解,也可按引申意“严格管理、约束、管束、纠正、教育、指导”来理解。按本义可理解为“启蒙就是要先用刑罚管束那些愚昧无知的人,使其知畏而后教育之”;按引申义可理解为“启蒙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严格管束受教育者。
如果认为“刑”通于“型”,那么就可理解为“型定、规范”意,用如动词,意为“通过发蒙(启蒙),使儿童和愚昧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等得以定型”。
刑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例如现代的闯红灯者,他们并非愚昧无知,如果没惩罚是断然不会接受教育的;再如贪墨者,其智商均在一般人之上,又有多少人心甘情愿的接受纪律的约束呢?何况“蒙昧”者?我想古代“法家”的思想,与《易经》特别是“发蒙”思维渊源固深。从另一角度讲,“刑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管理手段。试想如果没有刑罚,有的人岂不故意装萌(蒙)、装傻?在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有多少人挖空心思的钻政策的空子、别出心裁地逃避制约和惩罚、寻求保护伞、唯利是图地发展个人或小集团的经济利益,就连电信诈骗等,也属于“蒙者”对“蒙者”的欺诈,只是蒙义有所不同吧了。所以笔者认为,圣人“发蒙,利用刑人”的思想在任何时代都适用,“发蒙”是一个永久地历史课题。
(3)用说桎梏:说---a,“说教、说服、引导”之意;b,假借为“脱”,即“脱离”之意。桎梏---古代刑具,枷锁类,引申为“严格管理、管束”。理解此句之关键在于“说”字,如果按“a”来理解,则可解释为“对于蒙昧无知的人,一定要耐心说教,严格管理,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如果按“b”来理解,则可解释为“决不能让那些愚昧无知的人脱离了严格的管束(触犯刑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4)以往,吝:以往---这样、如此、任其发展;吝---有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译文】
爻辞初六说:启蒙教育,最有利(力)的方法是严格管理受教育者。如果任其发展,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译文】
《象传》说:有利的做法是严格管理蒙昧者,并以此端正法律和法规。
“刑人”和“正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化,无时不伴随着“刑法”,提高人类素质,完全靠说教、靠自觉恐怕不行。也因此古代的诸子百家多有争鸣,今天的依法治国也必然包含着依法执教、依法治教,《周易》之奠基作用真是太大了。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注释】
(1)包蒙:包---包容、包括、容纳、并蓄、兼有、兼容等意;包蒙意为“教育和关爱各种类型的‘蒙昧’者,儿童或是成人”。“有教无类”嘛。
(2)纳妇:纳---接纳、收纳、纳取、收取,此为迎娶意;纳妇意为“迎娶新媳妇”。
(3)子克家:子---指儿子;克---.a, 能够,如“~勤~俭”;b, 战胜,攻下,如“攻~、~复(战胜敌人并收回失地);c,胜任、成就;克家---就是成家之意;子克家---儿子成家了,也可理解为儿子能够治理家业了(此爻体现了‘齐家’思想)。
九二与六三六四可组成互卦《震》,震有象征“长子”之意,长子当家作主,以其刚性节制上下柔性,可谓刚柔相济,所以有“吉”之说。
【译文】
教育和关爱不同类型的蒙昧者,这是吉利的。如果迎娶新媳妇,也是吉利的。儿子已经能够治理家业了。
《象》曰:子克家,刚柔节也。
【注释】
(1)刚柔节也:九二爻象,在下卦中属于刚居中位,与上卦六五爻相承应,六五阴柔无力,发蒙之任只得信赖九二,在全卦之中,也只有九二能够发挥阳刚之力。就九二爻位而言(阳占阴位),虽体现了妇人之仁,但时蒙不济,欲成教化而得其吉,就必须以下贤之力开辟鸿蒙,以臣之力成君之功,以子之力成父之功。九二承六五之信任,也构成了上节下制的局面,所以说刚柔之间的关系是有节制和公信力的。
中国人最讲究的是礼制。上尊下卑的位置是不可逾越的,越殂代疱谓之大忌,超越权限谓之僭越,行而不告谓之叛逆。但事实上有很多时期和时事均需要下级代政,否则国家机器就难以运行。诸如皇幼子当朝、女皇当朝等,辅臣之功不可小觑。关键是“刚柔有节”,恰到好处。若假借“替天行道”而行个人之道,就另当别论了。
【译文】
《象传》说:儿子能够治理家业,是因为刚柔相济的缘故。
包容教育、宽容思想为儒家所倡导,隶属社会科学;娶妻、生子、克家乃人伦共识,各学派的共识,当为伦理学或自然科学。
包容教育(包蒙)、娶妻、克家等均体现在“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思想体系中。“礼义廉耻”谓国之“四维”,“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德”,“孝悌”乃“为仁、做人”之根本。
“包蒙”与“击蒙”,“纳妇”和“勿用取女”,“克家”与“独远实”,“御寇”与“为寇”等,是既相对应又相互补的两个层面和两种教育方式、生活方式。(待续)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