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岁月
文/那片海
主播/ 淡墨清荷
偶然听到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主题曲,音乐声起,虽是朝鲜语原版,听不懂歌词,但那已深刻在脑海熟悉的旋律,唤醒沉睡的记忆,不知不觉潸然泪下,是对剧中人物悲惨命运的怜惜还是对旧时光的追忆?此刻,我也不知道。也许两者兼有之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匮乏,看电影,是最让孩子们高兴事了。那时,每个公社都有放映队,一部电影各村轮流放好长时间,看的多了,好多电影的台词孩子们都能背下来。经常看的有《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等。第二天到了学校,孩子们津津乐道着剧中的情节、人物,赞美英雄,鞭挞邪恶是孩子们最朴素的情感。其中的经典台词便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像《小兵张嘎》里快板刘的“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就怕明天拉清单”;《地雷战》里的“不见鬼子不挂弦”;《南征北战》里的“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卖花姑娘》里的“先生,买花么?”;《列宁在一九一八》瓦西里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等等。那时,听说哪里有电影,孩子们就挨个村子追着看,近的三里五里,远的十里八里都有。最高兴的是在自己村里放电影,放电影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都像过节似的,人人脸上挂着笑,见面打招呼也说放电影的事。那天孩子们可以不干活,放学后不用去地里割菜(猪草),那是家长默许了的。家长们早早做好饭,提前喂猪喂鸡。孩子们也早早写完作业,稀里哗啦地吃了饭,太阳还老高就搬着板凳一溜烟地跑去放映场了,按着家里人数摆开一溜小板凳,俗称“占地方”,有时候板凳不够,用土坷垃在地上圈个圈,圈定范围。孩子们还常常为了占地方打架。直到天黑下来,屏幕拉起来了,大人们才来,远近村子的人们也三五成群地来了。这个时候,最热闹了,吆喝着找人的,久不见面聊天说话的,那个热闹劲儿,就像赶集似的。电影不开演,这热闹劲总也不会停息。直到放映员来了,放映机投射出亮白的光柱,打到屏幕上,人们一阵欢呼后才安静下来。有时候,两个村子同时放映一部片子,一个村子先放,放完后专门有人将胶带送下一个村子,一部电影,大概有四五卷带子,送片员两个村子来回跑,那个时候没有路灯,路上黑咕隆咚的,现在想想,也够辛苦的,有时候送片子不及时,中间会断档,还会招众人埋怨。其实,有的电影已经看过许多遍了,屏幕上的人一开口,人们都能接下句。但是,大家仍是乐此不彼地追着看了一遍又一遍。那个时候文化生活贫乏,大家看电影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凑在一起,图个热闹。我还看过“反面电影”,有时候去晚了正面看不见,就到屏幕的后面看“反面电影”,人物都是反的。呵呵,那个时代,贫穷简单并快乐着。
现在,人们生活丰富多彩,看电影已不是唯一的娱乐。露天电影已在农村消失了。夏天,城里街头偶见消夏的露天电影,可再也找不到童年心动的感觉。此刻,我选了一曲中文版的“卖花姑娘”,凄美的乐声又响起:“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着花篮上市场,走过大街,穿过小巷,卖花卖花声声唱......” 
作者简介:那片海,本名王月明,女,1965年出生。石家庄市退休公务员。喜欢散文、摄影、音乐。藁城区作协、音协、摄协会员。喜欢写作,用笔记录生活的喜怒哀乐。喜欢旅行,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特色美食。爱好摄影,从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记录美好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