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作者:欧阳如一(中国)
本期主播:王 曼 (中国)
本期主编:丰车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长篇系列情感小说《生死恋·山海愿》
——欧阳如一
第三章:进入豪门
崔浩随着何琪来到了她在海南日报新闻公寓的家,三室两厅一厨两卫一阳台,叫“精装房”——交房就带厨房和卫生间的装修,除此之外就是主人买的全套光明牌家具和一套真皮沙发,不再有其它装饰,看来这个单身女人过得是极简的生活。他想起了自己在省委大院的省领导宿舍小院的家,是一幢日式别墅,三百多平方,有六个卧室、两个客厅和琴房、书房,里面摆满了名家的书法字画和金石篆刻,国内文化氛围能超过他岳父家的真不多。
崔浩仓皇出逃,丢在那个家三把小提琴,一把是他父亲给他做的,给他带来了无数佳作,就因为它会发出马叫的声音,听了的人都说它肯定出于某个西洋名匠之手,要不发出的声音咋这么特殊呢?一把是他母亲给他的结婚礼物,回归高校的母亲倾其所有购置了这把意大利克莱蒙纳阿马蒂家族的精品,在全世界都不到三百把,当年的价格就要十万美元,它在国外的价格涨幅不大,在国内却被炒到了三百万人民币;一把是中国的小提琴之乡江苏省泰兴市溪桥镇的一个品牌,老板把它送给他是赌他能成为中国的马思聪,如今他真的成了中国的马思聪——一个逃难者,可他的性质怎么能跟这位前辈音乐家相比呢?好在他还带了一件乐器——圆笛,算是父亲唯一的纪念物。
何琪在楼下食堂打来早餐,说:“我那个泰国华侨一会儿就到。哎师兄,你逃过几次婚了?是不是你们搞艺术的都故意想弄出点绯闻?”
崔浩红了脸说:“你不是搞艺术的?大演员?大作家?大编辑?我还想问你呢?你离过几次婚了?非得找外国人?咱们中国就没人了?”
何琪假装生气道:“像你呢,眼睛总往上瞅。”
“崔浩,欢迎来家!”
研究生毕业那天,崔浩被牛淑琴正式接到了她的家,那栋砖木结构的日式别墅。在一楼的大厅,他未来的岳父——省委宣传部部长牛耕和他未来的岳母——“省歌”的钢琴家姚美接待了他。此前他也来过这里,在二位家长都不在家的时候,走后门;现在他终于可以从正门登堂入室了,做官宦之家倒插门的女婿也不错,就是媳妇的年龄比他大,还有过一段的婚史——喜事没办就离了,本来已生无可恋,一见他又发现了世界的美好。牛淑琴是独生女,父母的掌上明珠,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崔浩就是他们的半个儿。
“爸爸好,妈妈好。”崔浩的嘴还挺甜。
“袁红,带姑爷去他的卧室。”岳母笑眯眯地对保姆说。
崔浩看了一个那个叫“袁红”的,是个不满十八岁的乡下姑娘,穿了件大红袄,梳了根又黑又长的大辫子,看着就像《红灯记》里的李铁梅,就是长得有点“兜齿”,也叫“地包天”,就跟着她去了三楼的卧室。
袁红帮助姑爷放好行李,说:“小姐也住在这一层,要下到二楼才能过去。我就住在你旁边,有事儿摇铃。”
崔浩放下行李关了门,让自己平静了一下心情——老爷、太太、小姐、姑爷这可是四十多年前的叫法,中国曾经为了推翻这种叫法发生过多少次革命和战争?想不到它又悄悄回来了。
崔浩熟悉这座城市——长春,过去是满洲国的新京,整个城市都是日本人规划的,至今都不落后。现在的省委是过去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现在的省政府是过去的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现在的新民大街是满洲国的“国务院”和“八大部”,它们在高楼林立的今天仍不失为雄伟和庄严。长春还保存着一千多座日式建筑,大多是那些小型别墅,它们在房地产开发的浪潮中得以幸免是因为住着高干和名人。崔浩又观察着这座房子,日本人就是善于把握“空间”,该低则低,他住的房间举架只有两米六——真是小日本儿;该高则高,一进门客厅挑空了三层、足有九米;该小则小,两部木楼梯做得很迷你,日本人喜爱过节俭的生活;该大则大,一层的客厅、会客室、书房和餐厅全用推拉门分割,关上很节能,拉开就能开家庭party;该庄重则庄重,它的外墙是斧劈石和红砖的立面,爬满了历史的青苔;该亲和则亲和,它的内墙有红松墙裙和木构造架,散发着一股松香的味道……崔浩想:“我的木匠父亲要是能看到我现在住的地方就好了。”这座房子的另一个高妙之处就是它的设计师能预测到居住者的未来——部长先生和夫人住了整个二层,推开窗是能看到摆满了盆栽的天台,推开门是能看到整个家庭的环廊,崔浩和牛淑琴虽然都住在三层,相会却要下到二层经过父母的门前再上去,母亲是严禁他们未婚同居的,却给女婿和保姆幽会创造了条件——他们俩住在了三层的另一端,这是后话。
崔浩下到一楼和两位家长说话,岳父问:“你毕业就直接住到我们家,你父母不会有意见吧?”
牛淑琴替崔浩回答说:“他们不会有意见。”
这家人知道崔浩已经没了家——他的父母离异,他父亲还住原来的老房子,却把那间长春人曾经的样板房变成了乐器修理部,踩哪儿哪儿响,下不去脚。他母亲住的地方很宽敞,是在沈阳音乐学院的一座小洋楼,他的哥哥姐姐都留洋去了,他继父是个很开明的人,欢迎他过去住,可他就是不去,牛淑琴这才说服父母让他们未来的女婿搬进了自己家。
岳母说:“你来了就把这儿当自己家。不过你爸爸年纪大了,觉轻,怕吵,他在家你就不能练琴。还有,我再强调一下,你们还没办理结婚手续,不能……知道了吧?”
崔浩红了脸,说:“知道了。”别看他是艺术学院女生们的梦中情人,却还是个童子之身。
有人敲门,何琪开门迎进来一位头发梳得溜光、穿着带背带的西裤的小老头,给他们介绍道:“韩先生,崔浩。”
韩先生作揖道:“久闻大名,幸会幸会。”
崔浩还礼说:“韩先生也是久仰,请坐。”
何琪说:“你们说话,我去泡茶。”就进了厨房。
这两位男士就说起了诸如“您什么时候到的呀?”、“感觉海南怎么样?”、“泰国好吗?”的话,韩先生说话总爱带一些只有泰国人能听懂的英语,还拿出雪茄来抽。
崔浩在岳父母不在的时候把他的画家朋友赖文同领进了家,这家伙一进客厅就傻了,说:“这是徐悲鸿的马、这是齐白石的虾、这是李可染的牛、这是黄胄的驴、这是李苦禅的鹰、这是张大千的虎……全是真迹,你知道它们现在值多少钱吗?”
牛淑琴说:“都是我爸当年在抗日流亡时期向他们要的,没看上面都写着赠孺子牛先生?”
赖文同一上二楼环廊又傻了眼:“这是吴冠中的水、林风眠的山、靳尚谊的人物,省美术馆的藏品都没你家的值钱。”
牛淑琴说:“我爸在文化部的时候和他们是朋友,那时候他们还不太出名。”
赖文同说:“亏得你们住在省委大院,要不然得请一级保卫并且要投高额的保费,这些画每幅都能换座别墅,有的甚至价值连城。”
牛淑琴说:“现在的政府官员都在学习书画,你知道什么人的书画卖得最高吗?官员,在任的官员,买到手却只贬值不增值,你知道为什么吗?”
崔浩又请赖文同参观了他家的琴房,他那三把名贵的小提琴就放在里面,还有一台钢琴,赖文同对乐器一窍不通,崔浩介绍道:“这是德国的贝希斯坦,世界古典钢琴排行榜第一名,名牌乐器不像汽车,买回家不用都掉价,它用得越久,用它的名人越多就越值钱。”
赖文同问崔浩:“那你现在打算干啥?搞专职演奏?”
牛淑琴说:“我妈想让他回母校教书,艺术的道路太艰苦也太漫长了。”
赖文同说:“有点可惜。”又问崔浩:“你不是想搞创作吗?”
牛淑琴说:“崔浩还没毕业‘省歌’和‘长影’就向他要曲子了,稿费给得还不低,我爸不让他接,说这不成领导卖字画了?——他认为他们是看他的面子才要他的曲子的。”
赖文同发现崔浩在牛淑琴面前一句话都不说,看来他的人生已经被这座别墅的主人给代言了,对牛淑琴说:“回母校教书也不错,崔浩不是想在音乐上刮起一股东北风吗?会得到学校支持的。”
牛淑琴撇嘴道:“东北风不就是‘二人转’吗?吉林想把它弄成‘拉场戏’,黑龙江想把它弄成‘龙江戏’,结果怎么样?还是得说辽宁,一个赵本山就让中国人都知道了二人转,阳春白雪还是干不过下里巴人。”
赖文同看看崔浩又看看牛琴——同学们都这样叫她,对牛弹琴,这位“红三代”是北大经济系毕业的,不到三十岁就当上省“计委”的科长了,举手投足都有“革命接班人”的感觉,他想:“但愿这对夫妻能琴瑟和鸣而不是鸡同鸭讲,但愿崔浩能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多出作品,而不是甘当金丝雀。”
韩先生和崔浩聊得很开心,不知不觉何琪给他们做的午饭就端上了桌,三菜一汤,东北口味。吃饭的时候何琪说:“老韩,我师兄暂时住到你那边好吗?”韩先生说:“我的空房子很多,就是得找人收拾一下,住多久都没关系啦。我现在就回去安排,傍晚过来接崔先生。”又抽了一支雪茄就走了。
“ 师兄,你感觉这个人怎么样?”客人走后何琪问。
“挺好的呵,老实,厚道。”
“我是采访泰国侨领欧宗清时认识他的。听说他在泰国是个议长,还挺有钱。我年轻时都不图欲钱,照理说都快四十了更不应该图欲钱了,可没感情再找个穷人就没必要了。”
崔浩问:“你去过泰国他的家吗?”
“我们俩认识有三年了,他不常回国,我没去过泰国他的家。”
崔浩这才意味深长地说:“你一定要去他那边看看再说,不说试婚吧,你们也应当有一次朝夕相处的旅游。”
“是吗?”何琪有点吃惊,说:“我开始没当回事儿,最近才觉得能跟他到泰国换一种活法也挺好,就是不知道女儿该怎么办。那今晚你还去他家住吗?”
“去呀,免费的旅店咋不去呢?顺便再替你侦察一下。”崔浩试探道:“要不我给赖文同打电话?你跟他一走你们就彻底没戏了。”

作者简介
欧阳如一,规划师、建筑师、作家、诗人。
创作了大量文学,包括小说、诗歌、电影剧本等,近作有:
一、长篇小说
1、长篇系列间谍小说《天生间谍》
2、长篇系列情感小说《生死恋》
二、自由诗集
1、自由诗集《我的神》
2、自由诗集《大海,我的爱人》
三、长篇史诗
1、长篇史诗《大航海时代》
2、长篇史诗《周颂》
朗诵简介:
王曼,主任播音员,现任广播电视台首席播音员,系全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全市广播电视学科带头人。平缓、准确、流畅、饱满的声音,已成为我市广播界的一张名片。创作、主持的一百余篇播音作品获得省级以上新闻奖,其中,主持播出的《奔驰在二十一世纪的跑道上》获国家级一等奖。电视专题片解说也得到各界朋友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