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雯:女、笔名:蔓菁、网名:念闺轻柔衫,江苏扬州人。
曾参加《企业家报》函授学院学习,作为江苏代表出席过庐山会议。
师出:王连社、张兴泰两位恩师。
现在龙风学院学习深造。
诗观:诗是语言速度的风格,指挥着灵魂里的千军万马,跨过时间的锋刃,把自己从禁锢中释放出来,用心灵抵达世界,同时又接近自己。在心海的辽阔里,闻着咸味,听着涛声,把灵魂敲打出光和热,做个有灵魂,有血性,有趣味的人。
一支金钗(故事)
蔓菁/扬州
相传故事发生在明末清初,话说一家兄弟六人,五个兄弟常年出远门做些买卖,虽不十分富裕,日子还算过得去,唯独老六日子清苦。
这天,老婆对老六说:老六啊,你与哥哥们学做生意吧,我们儿子六岁了,等有了余钱,将来我们孩子能上私塾,我这支陪嫁的金钗给你拿去当本钱。
于是,老六跟着哥哥们出门做生意,从未出过远门的老六,路上看起了热闹,而哥哥们习惯性地只顾赶路,当他们发现老六走丢时,天已经黑了。
此时的老六,也找不见哥哥了,正好不远处有家客店,老六走进客店,准备休息一晚,明天继续赶路。
晚上洗脚的时候,老六把放在袜筒里的金钗放在小凳上,第二天大早,老六忘了金钗,交了住旅店钱,急忙上路追赶哥哥们。
话说店小二收拾屋子,看凳子上有支金钗,连忙藏起来。
此时老六发现金钗丢了,又找回店来,可店家矢口否认看见金钗。
老六怏怏不乐地回到家里,老婆奇怪地问老六:怎么这么快回来了,哥哥们呢?
老六说因着路上看热闹,找不着哥哥们,只有先回家了。
老婆急忙下厨给老六做饭,当她把做好的饭端到屋里,老六已经上吊死了,枕边放着老六的遗书。
哥哥们回来知道老六为一支金钗寻了短见,都很难过,后来每次做生意回来,兄弟们都给老六家的孤儿寡母带些东西,分些钱等。
转眼十年过去了,一天,老六的儿子在山上放牛,在一颗树下,老六的儿子拾到一个钱袋,想必是谁乘凉时丢的,想当初父亲为一支金钗丢了性命,丢钱袋的人一定会着急回来找。
于是,老六儿子拿着钱袋在树下等失主,一直等到天色将暮,远处打马过来一个童子,说是自己去京城赶考,在树下休息会,丢了钱袋。
老六儿子还了钱袋,赶考童子拿出些钱感谢老六儿子,被老六儿子拒绝了,他俩在这棵丢钱的树下,磕头结拜为兄弟。
眼看老六儿子十六岁成大小伙子,不能老放牛为生,于是,他对伯伯们说:伯伯们出门带上我,我长大了,也要和你们学做生意。
伯伯们异口同声地说,当年你父亲跟着我们,命都丢了,我们不敢再带你出门了。
老六儿子坚持要跟着伯伯们出门,伯伯们只有勉为其难的带上侄儿。
话说这老六儿子在路上也是东瞧瞧,西看看,稀罕的不得了,当伯伯们走到当年兄弟住过的旅店时,恨恨地说:这是家害死兄弟的黑店,我们不住,走吧。
而伯伯们前脚走,后脚老六儿子也赶到这家旅店,见旅店里张灯结彩,异常热闹,便走了进去。
原来店小二的儿子今天结婚大喜日子,店小儿的儿子本有肺痨,店小二原想用儿子婚礼给儿子冲喜,谁知到了吉日,儿子病情加重,眼看吉辰要到,正愁的没办法,老六儿子一脚跨进门来。
眼前这个俊朗的男儿,让店小二夫妻四目相望了一下,他们夫妻很快达成了目光协调,不容分说,这老六的儿子被带上红花,拉上了高头大马,推上了迎亲的队伍里,代替了新郎去迎亲。
到了新娘家,老六儿子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断断续续才从迎亲的人口中得知,新娘子是新科状元的妹妹。
当老六儿子跟着迎亲队伍进入新娘家正堂,迎面一个熟悉的身影,新科状元也就是新娘的哥哥,正是数月前在树林丢失钱袋,与他结拜的兄长。
两兄弟见面,真是喜出望外,兄长一把把兄弟搂在怀中,询问兄弟怎么找到这里来的。
老六儿子这才说出如坠入云里雾里的迎亲经过,正说话间,店小二家派人来报,店小二的儿子已病逝 。
真是老天成全这对玉人,老六儿子把店小二给他带来的一支金钗交给了新娘,新科状元给了他们些银两,老六儿子把新娘带回了家。
话说当娘的见着儿子带个媳妇回家,应该高兴才是,可见着儿媳妇头上的金钗,当娘的哭着告诉儿子:这支金钗就是你父亲当年丢了性命的那支金钗呀。
真是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所有失去的一切,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