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翼山张鼎延墓及神道碑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张泽武 整理
凤翼山,位于洛河北岸洛宁县城以北,西起磨沟,东至崛山,蜿蜒二十五里,以其形如凤凰展翅,故名凤翼山。
在洛宁老城东北1公里许凤翼山下东关窑东坡上,为永宁城南宅张氏家族的祖茔,张氏后裔称为"南宅张氏祖茔"。
这里原名"丰家原",又称"丰原之墟",是洛宁老城南宅张氏祖茔所在地。张氏祖茔地处东关窑东坡上,占地30余亩,有坟地150余亩。清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墓就坐落在南宅张氏祖茔的中心区域。
相传张鼎延墓为御赐金顶御葬,因此民间传说张鼎延被朝廷杀头,墓内陪葬有"金头"。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荒唐之极。因此该墓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曾多次被盗。
张鼎延( 1595年—1659年),字慎之,号玉调,四川巡抚张论之长子,清顺治时官至兵部右侍郎,世称"张兵部"。张鼎延的老家就在金门川王召里德里村,即今陈吴乡德里村。
张鼎延为德里张氏家族第十世。张鼎延出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岁次乙未)二月二十五日,明天启二年考中壬戌(1622年)科进士,一生为官十三任,在明朝六任官职。初任行人司行人;二任;三任兵科;四任行人司副行人;五任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六任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在清朝时八任官职。七任吏部验封司郎中;八任考功司郎中;九任;十任;十一任;十二任工部左侍郎;十三任刑部右侍郎;十四任兵部右侍郎。每任皆有治绩,顺治皇帝称赞张鼎延:"尔初任铨曹,克襄吏治,继参冏政,牧事有成。再掌棘卿,悉心平反,以至晋秩冬官,又复恪勤乃职,亶称历年著劳,无负任使者矣!"张鼎延是清朝初期的治世能臣,也是一位清廉勤政的官员典范。他对洛宁的文化建设贡献巨大,与亲家锁青缙纂修有《永宁县志》八卷,镌刻有《琅华馆帖》传世。张鼎延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告老还乡,回到金门寨养老,纂修有《张氏家乘》四卷以及文集、诗集二十余卷。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岁次己亥),病逝于金门寨故里,寿六十五岁,同年10月归葬凤翼山。

张鼎延墓"县级文物保护碑"

诰封通奉大夫兵刑工部侍郎张公神道碑
《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永甯玉調張公神道碑铭》收录于以下历史文献资料:
1.《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永甯玉調張公神道碑》收录于《吴梅村家藏稿》"卷第四十二文集二十《神道碑銘》二《墓誌銘》一"; 2.《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永甯張公鼎延神道碑铭》收录于《碑传集》1册10卷 ,第531-537 页;
3.《兵部右侍郎張公神道碑铭》收录于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三 丘墓";
4.《兵部右侍郎張公神道碑》收录于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七 艺文志"等历史文献。
现查阅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将《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永甯張公鼎延神道碑铭》收集整理校录注释于后,方便人们了解张鼎延生平事迹。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七中张鼎延墓的记载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七 艺文志"
《兵部右侍郎张公神道碑》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三 丘墓
《兵部右侍郎张公神道碑铭》






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永宁张公鼎延神道碑铭
【清】吴伟业
世祖皇帝御极之十年①,兵部右侍郎张公鼎延夙夜左右,执事有恪,上悯其勤劳, 加恩赐金币,驰归里,公卿祖道于长安门外,都人以为荣。又六年②,公以寿终于永宁之故第。其子兖州太守琯、吏科都给事中璿③泣而言曰:"惟我国家,天造之初,卿贰大僚,不敢遽以骸骨为请。有年至致仕者,辄留宿卫,奉朝请于京师,其蒙恩予告有之,自先臣始,是不可以莫之纪也。"又三年④,兖州服阕,补淮安守⑤,而命伟业书公墓隧之碑。
谨按张氏陕西同州人,始祖仲文,避兵徙洛之永宁。仲文以下,六世讳士益,缘其子中丞公贵得封。中丞公讳论,仕至四川巡抚都御史,以元配段夫人生公。公举万历壬戌进士,起家行人,考选兵科,劾兵部尚书霍维华以罪廷诤,惠安伯张庆臻贿改敕书,及宣大总督张晓,巡抚张三杰失事状,所言皆施行,当时推其谠直升兵科都给事中。在明季启祯⑥之世,蔺州土司奢崇明反,连结水西。中丞初按蜀,继受任滇抚⑦,克遂前功,先后收复四十七城,拓地二千里,五峰山桃红坝之捷,馘其渠魁,邛笮荡定,论功为西南第一。方中丞归,自按蜀以清乡居里,负知兵名。而公被擢在省垣,将吏勇怯,军机进止,皆其职所当执奏。每在直中,夜治文书参密画,旬日不敢洗沐。其劾张庆臻也,上怒庆臻勋旧掌京营,行金主书,窜易诏草,文华召对。事连长山相刘公鸿训,刘先相其曲意,庆臻有端受取,事未得考实,公虽纠擿庆臻无所避,终不欲传。上怒致大臣辟,故与御史吴玉持论并剀正,而公微为持平。在廷服其知国体,后于平台数被引见,敷奏详敏,上以为能,眷遇寝隆。以中丞抚蜀,子例不得居谏职,请避归。忌者摭其里居事,蜚语闻左官薄谪,而中丞以功成纳节矣。流寇之渡河而南也,首陷渑池、卢氏,次及永宁。永山城不修,矿盗亦动,邑无真令,民皆摇心,中丞即巴渝之旧部,遏宛洛之严冲,誓众登陴,捐金犒士,天寒露止,罹风雪皲瘃之患城全身瘁,属疾不起。公时已从行人司副,再迁为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职事,修举骎骎,且复响用。既奔丧成服,伏阙上书曰:"臣父出定蛮方,还扦乡里,戳力兵间,致于僵仆。惟主上念葛亮⑧(指诸葛亮)之渡泸,以劳定国;怜子囊之城郢,没不忘君。庶俾先臣,死骨不朽。"上省章嫌其称誉过实,下所司按核竟坐免官,或以为用事者,因征文修旧,却非尽出于上意也。"监军道汤开远,好直谏,尝追讼公曰:"永宁乡绅张论以死勤事,不蒙优录,并其子锢之。熊耳以西坞壁以百数,有不闻之解体乎?"阅七年,李自成再起中州,先破宜阳、永宁,而洛阳遂之不守。公流离中条上形势,请于宜永之交,如韩城三乡者,宿重兵,守要害,山道阸陿,可以扼其吭而弗出。且曰:"臣为亲受谴不获,复奉阙廷,敢因耳目所及,一陈灭贼之策,永填沟壑,终无所恨。"上亦韪之,然竟弗召也。尝愤中枢失策,流涕告所知曰:"嵩山绵亘三百里,宜永当适中之地,永有东西二崤之固,尤足设险。贼之出入,秦豫磐牙穿穴于其中。始先人守永,即所以守洛,守洛即所以守中原。当时不图其功,复用为罪,山民愤叹,人无斗志,贼势披猖,未必不由于此?嗟呼!吾父子功罪已矣,如国事何哉! "当自成破永,公守南城,事急主仆匿于陷井,贼烛以炬弗见,投之以石弗伤。越两日,有以妪来汲,仆谋于公,缘绠先上,方及暮,贼携刃者至,将加害,妪给言吾子也,遂脱。脱已,妪忽不见,仆传语其侪,篝火莽旁,号公出之,归于溪源寨五日。中夜心动,跨驴急行,天明而迹者至,报曰已去,乃免。公有《异井记》著其事,文多不载,公之免也。宗人多死,两子幸无恙,避地河北怀县,间行归营中丞窀穸⑨于故山中。贼骑充斥,公昼伏林莽,夜穿竁穴,葬毕仰天恸曰:"孤子自此可无憾矣!"汴梁之急也,公建议秦兵虽奉诏来救,贼锐甚,未可争锋,可驻师巩县,扼虎牢之险为持久。及孙传庭败于柿园,归秦扫众复出关,自谓必胜,公独贻书,戒勿轻敌,宜修复洛阳,进战退守,出万全之计,乃吾谋适弗用,而明亦已亡矣。两河并覆,郡邑受伪署,诛锄大姓,搜牢金帛,公子弟被执,彭考惴惴,宗族之弗全。
会本朝受命,大庇生民,百度维新,九品式叙,公用荐征拜吏部验封司郎中,由验封改考功管大计。是时天下新定,长吏丞尉军中以便宜除拜,皆白版摄守,年劳治行,掾史辄去,其籍莫得勾稽。公据典章,核流品,浮伪必黜,贪残必惩,奏免千有余人,铨格以正。甲戌分校礼闱⑩,所得士有至公辅者,累资晋太仆少卿,换大理,寻为正陟侍郎,于工部为左,于刑部兵部为右,阶通奉大夫,再进秩一等礼遇,视六卿,盖异数也。其在大礼、刑部也,屡决大狱,亭疑奏谳,依于仁恕,仍抗章举正职业,申严律令,不为烦苛大者,定仆区之法,宽株连之条,盛夏请解,出系囚桀。黠民妄指,庄田诡势自匿者,必正其欺谩,至今奉为洁令焉。公为人晓习文法,在事勤力,鲜所回隐,同列或语以受任日浅,宜引嫌避可否,公揽捥出涕曰:"某遭本乡倾覆,生类殄尽,提携细弱,归命圣朝, 出虎口, 攀龙鳞,际风云,脱汤火,若不能出身自效,裨益万分,何以见陈许汝颖之士乎?"其居心尽节如此。中丞有别墅在金门山,所产筼筜篠荡,埒于江陵之橘,成都之桑。公之谢政归田畴,庐舍次第整比于其间,立家庙,设义庄,以尊祖收族。暇则偕锁少,参诸公,为阡陌之游,作五老图,自为文记之,有劝之复出者,笑弗应。二子中外并历显仕,垂组揭节,归拜公于德里,公与廉夫人,慨然太息曰:"吾出眢井之中,上见烽火接天,下见积尸撑距,当此时未识躯命所在,讵意今日骨肉复完,鸣驺夹道,上先人之邱陇哉!语曰:知足不辱,圣王之优老臣,恩不可以忘也。"公兄弟三人,季曰世延,夫妇死于兵,公抚其二孤碱、珲有恩纪。廉夫人视遇如所生,人以为难。夫人事公母段太君以孝,内治肃饬,先于公二年以没。公字慎之,别字玉调,有文集二十余卷。墓在丰原之墟,以廉夫人祔。子三人,长琯,次璿也,季琡殇。女三人。孙男一挺之,孙女一,余详载墓志。伟业闻活千人者必有封,中丞之讨蔺州与水西也,不多杀戮,以侈首功; 不附宦寺,以趣赏率。髳人僰部可抚者抚之,巴童賨女无归者归之,其仁恩给于蜀人,犹宋之张益州焉。黄巾祸乱,食禄之家多见屠灭,张氏子孙独完受其福。呜呼!上下三十余年,观公父子之际,亦可以知天道矣!初伟业之识淮安(11)君于浙也,因吾友张黄门敉庵(12)以定交,继在京师得交吏垣君(13),距今十有余年矣。淮安友道敦笃,契分特深,熟闻公家世行,历言之庶足考信,兹以揭德树阡为属,容敢用不文辞,谨掇拾大者著之如右,而系之以诗曰:"金门之竹,有琅有玕,上捎白云,下拂青鸾。于焉晏衎,于焉考槃,河水涟漪,二崤巑岏。笃生中丞,功著西土,绍启我公,主阙是补。谔谔在廷,不茹不吐,乱之始生,载御其侮。皤皤黄发,有劳实多,覆白僣慝,谗口则那。心之忧矣,涕泣滂沱,人亦有言,我罪伊何?洛之竭矣,乃穿我墉,井之冽矣,乃完我躬。谁其挤之,我是用急,谁其拯之,使我心侧。乱其有定,天降厥祐,王师徂征,生民乃救。帝思耆德,召置左右,岂不怀归,竭蹶恐后。乃亚司空,乃贰司马,帝曰汝劳,锡之休假。锦绮千纯,黄金百冶,公拜稽首,归永之野。饮此旨酒,瞻望北邙,哀我人斯,何辜流亡。憗余一老,归焉永藏,苍苍者天,矢诸弗忘。伐彼篔筜,爰作笙篎,嚖嚖管声,荐我苹藻。凡尔子孙,不遐有诏,神之听之,工祝致告。维厥祖是承,维先公是行。鼐鼎及鼒,刻兹令名,如嵩与少,不骞不崩。后千百年,家以永存。
作者介绍: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四年(1631),榜眼及第,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吴伟业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吴伟业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
注释:
①【世祖皇帝御极之十年】:即清世祖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
②【又六年】: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
③【兖州太守琯、吏科都给事中璿】:兖州太守琯,指张鼎延长子张琯,时任山东兖州府知府。吏科都给事中璿,指张鼎延次子张璿,时任吏科都给事中。
④【又三年】:即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
⑤【兖州服阕,补淮安守。】:服阕:守丧期满除服。闋,终了。补:选补官职。此处意为:张琯在兖州知府任上回家守丧期满除去孝服,选补为淮安太守,即淮安知府。
⑥【明季启祯】:明季:明朝后期。启:天启;祯:崇祯。清代文献中多为"正",此处应为"祯"。清代避雍正帝名讳,文中为正。
⑦【滇抚】:此处误,应为蜀抚、川抚。滇,指云南。抚:巡抚。张论任四川巡抚,没有任过云南巡抚。
⑧【葛亮】:指诸葛亮。
⑨【归营中丞窀穸】:回到永宁安葬中丞公。归:回来;营:营葬,安葬;中丞:官名。即大中丞,御史中丞。明代都察院的副都御史相当于前代的御史中丞。明清两代常以都察院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因此明清时期,巡抚也称为中丞。窀穸(zhunxi):墓穴。此处代指埋葬。
⑩【甲戌分校礼闱】:甲戌:此处误,应为顺治丙戌,即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分校礼闱:分校:分别校勘。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各房官,也称分校;礼闱:指古代科举考试之会试,因其为礼部主办,故称礼闱。张鼎延于顺治三年分校会试,为为丙戌科会试分校官。李霨、高景为其门生,均为本科所录取,二人为清初名臣。李霨,河北高阳人,"顺治十五年,以内宏文院大学士入阁办事,位致宰辅,年方三十四。其由学士超拜,尤异数也。"历官秘书院学士、内宏文院大学士、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加户部尚书、太子太傅、太子太师等职。谥文勤,入祀乡贤祠。长洲陶梁曰:"国朝定鼎之初,北方实多贤辅,而文章彪炳,开一代风气之先者,首推相国坦园。"高景顺治年间官至兵部右侍郎。
(11)【淮安君】:此处指张琯,时任淮安府知府,故称淮安君。
(12)【张黄门敉庵】:黄门:黃門指官府名称。指禁门黄闼。此处指皇帝近侍之官。此处指工科给事中张王治。张王治任给事中,称黄门。张王治,字无近,号敉庵,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顺治四年进士,授桐庐知县,擢工科给事中。张王治为复社领袖人物张溥的弟弟。张溥与弟弟张王治为同榜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张溥与同邑张采,时称"娄东二张"。张王治有政声,拔为工科给事中。疏论政事,皆切时要,为众所忌。张王治与张琯、吴伟业关系密切,私交甚笃。
(13)【吏垣君】:吏垣,指吏科。此处指张璿,时任吏科都给事中,故称吏垣君。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