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苦难
文/卓尔
“超越苦难,走向欢乐”。这是音乐巨人贝多芬用生命书写的人生哲理。苦难与幸福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苦难何谈幸福?每一份幸福的获得,无不是扼住命运的咽喉,战胜苦难的英雄赞歌!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所谓的“大任”就是重大责任,是人民赋予的重大使命,是历史赋予的责任担当,它寄托着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的美好理想和殷切期望。使命在肩,当砥砺前行,征途漫漫,必荆棘丛生,险象环生,厄运当头,困境横亘——能否经受种种磨难,挑战千难万险,超越一切苦难,成为英雄路上的最大的考验。

于是乎,我们看见冒着生命危险去天上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看见身负沉重十字架为民请命的耶稣,看见罗马花园广场上不惧烈火焚身的布鲁诺,看见颠沛流离周游列国的孔仲尼,看见身残志坚,奋笔疾书的司马迁。也看见挽祖国于危难,千里奔袭楚国,磨破脚掌的墨子;看见满身蚊虫叮咬,鲜血淋漓但决不屈从的文天祥;看见横眉冷对帝国主义,虎门销烟向世界的林则徐;看见横刀向天笑,肝胆照昆仑的谭嗣同;看见雾霭茫茫,从嘉兴南湖突围的神秘小舟;看见雪山草地上红星闪闪、歌声嘹亮的长征队伍;看见严刑拷打下矢志不渝的江雪琴,看见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上匆匆行走的邓稼先郭永怀们,看见满身伤痕,摸爬混打的女排姑娘们;看见庚子年春天从四面八方驰援武汉,逆风而行,白衣执甲的英雄们,看见身患绝症,拖着一双病腿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张定宇们……

“我可以被毁灭,但决不会被打倒”,圣地亚哥以硬汉意志征服苦难;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理想和信念是刺破黑暗的曙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初心和使命是苦海泅渡的力量源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是摆脱困境、走出绝境的法宝;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奋斗与牺牲是通达胜利彼岸的金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超越苦难的是一种可贵的英雄气质,这种气质一旦为全民族所共有,就会转化为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气势磅礴的力量,一种势不可挡的洪流。经历五千年千磨万击,历经鸦片战争百年磨难,又经历庚子年生死考验的中华民族,淬炼成钢,铁骨铮铮,何惧风雨,何惧苦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铁肩担道义,苦难铸伟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看吧,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卓尔 5.25草于石门
附:女儿赵子青点评
我们来分析下卓尔老师这篇范文。
1.从主题上看,超越苦难是一个传统主题。记得我中高考作文都是克服挫折走向成功的主题(挫折肯定上升不到苦难的程度)。卓尔老师第一段直接用贝多芬的人生哲理破题,点出苦难和幸福的关系。第二段深入阐述了苦难是英雄路上的考验。第三、四段用古今中外大量的实例阐述超越苦难成为英雄的案例。第五段将超越苦难的英雄品质上升为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继续升华议论。结尾段点出苦难之中个人和民族奋斗的内涵。全文紧密围绕超越苦难主题,从探讨苦难和幸福、苦难和英雄、到苦难和民族、苦难和个人奋斗,逐步深入,实现升华。
2.从文风看,行文酣畅淋漓、语言铿锵有力。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议论句、想象句杂糅其中。短句较多像鼓点,读之有发人深省的效果。全文细节描写仍然动人。尤其是第三段古今中外英雄,写磨破脚掌的墨子、鲜血淋漓的文天祥、雾霭茫茫下的嘉兴南湖小舟、戈壁荒滩中行走的邓稼先们、拖着病腿战斗的张定宇……用细节描写苦难,比用形容词直接歌颂英雄要巧妙多了,能够直击读者内心。
3.写苦难不难、写成功不难,问题在于如何从苦难到成功,这个过程是我们绝大多数同学容易忽视的问题,请重点关注全文第四段。跨越苦难的过程,每个英雄都是不同的。圣地亚哥靠的是硬汉意志、秋瑾江姐靠的是理想信念、红军长征靠的是初心与使命,抗疫英雄靠逆行精神。同学们写苏轼,司马迁,贝多芬,他们跨越苦难靠的是什么呢?这才是超越苦难的核心主题。如果不写出来这一点,那文章将大打折扣。请同学们思考!
5.25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