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姿势》 如蚁人生之 苟老师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数学老师的故事。他曾经是我的老师,后来是我的同事。
苟老师完小毕业就教小学了。六十年代初,百废待举,各行各业人才奇缺,发展教育刻不容缓,所以教师速成那是历史的必然。
苟老师家庭成分好,政审通过了,就进学校教书了,带数学课。他很重视这份工作,所以很认真。课上得很好:虽然是满口秦腔,但是吐字清楚,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语言风趣幽默和他的光头很配。今天看来,他长得很像说相声的郭德纲,他的课堂是笑声朗朗,每节课的下课铃声都是和着他的最后一句总结而响起。所有他教过的孩子,都喜欢他的数学课,自然数学成绩也就不错。更值得佩服的是他上课从来不拿教案,不拿课本,连那数学课后题,第几页第几题是啥题,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布置作业都不用书。所以娃娃们都很佩服,敬他如神人。因此他就成了本乡数学能人、权威。他教我时,只要从门缝瞧见那黑色圆口布鞋来了,我的精神就为之一震,像打了鸡血一样,上课贼精神。

我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本乡教书,也教了数学。
有一年,全乡小学数学竞赛。有道数学题,是从《中国少年报》上摘录来的。去阅卷子时,大家先制定答案,每个人先把题做一遍,然后对照,答案一致,就统一按标准答案阅卷。那道题关系复杂,一般人难以读懂。但是苟专家还是第一个做出来了。将自己的答案很随意、很潇洒地往桌子上一撇,那举动不言而喻“标准答案”诞生了。有个愣头青,是个学校毕业的,也做出来了。和苟老师对比,发现,那道题答案不一样。自己再做了一遍,对着呢!就告诉苟老师:你看,咱俩的不一样。大家都围上来了,负责阅卷的李领导说,好像小伙子做的对。苟老师说:“我如果错了,就不教书了。”李领导让另外一个老师用方程解,结果证明愣头青对着呢!但是苟老师还是不服气说“题出得不严密!”大家随声附和,确实题有问题,没说清楚。
后来,在别的场合,苟老师说:“还是科班出身的人厉害!后生可畏啊!”
苟老师年纪大了,从把关教师(六年级数学)退下来,教三年级了。有次上课,给娃们讲“商”的概念,在黑板上写个商字。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把商字写错了。”老师回过头看了看黑板:“胡说啥呢?哪儿错了?"“商字下面,口字上还有一个八字。”“快坐下,你能认得几个字,给我改正错误呢!”另外一个女娃拿着字典说:“老师,字典上就是有个八字呢,你写的和字典上不一样。”“拿过来,让我看看!”看后自己心里一惊。但还是不能相信是自己搞错了。他告诉孩子说:“不要迷信字典,那也是人编的,不可能没有错误。”有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说:“老师,书上和字典上一样。”老师接着说:“还是古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孩子们当时没听懂。

苟老师没想到,驾船在大水里畅游了一辈子,在浅沟里翻船了!
和苟老师同时代的民办教师,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双重身份。一是农民,二是教师。这两者并不矛盾。上学前,先到地里干农活,比如拔玉米苗,估计时间差不多了,泥手,泥脚,泥裤子就进了学校。匆匆洗手,顾不得喝口水,顾不得换衣服,就进教室上课。因此,泥腿子教师就是这样来的。放学后,又继续完成早上没有完成的农活。节假日更不必说,那出出进进完全是农民了。

有时间你可以参观苟老师的庄稼地。比如那玉米地。行距一尺半,株距一尺,不用量,手就是尺子,八九不离十。地头一站,地梁子笔直,玉米苗,大小一律,顺是行行,斜是样样。村子里一排排地,你搭眼一看就知道哪块地是苟老师家的。有人说,他把地糟蹋了,种得太稀,但是收获后一算,他家的庄稼平均亩产量最高。所以,生产队分地干啥,每次都会叫上他。不用尺子,他脚步一跨,走过去,地就分好了。种地时,让他站在地头指挥。人家说他是队长的“高参!”

他算账门清。村子里红白事,他都是坐账桌子收礼的。几十年如一日,从来连一分钱都没有差错过。因此村子里人给他起外号叫“账房先生!”
所以,人前人后,苟老师总会自豪地说:“我是老师里务庄稼的好手,是农民里最会教书的人。”
编辑:高玉虎
作者:如蚁人生,西安市阎良区北屯初级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