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成芳
主播:雪儿
我偏爱出远门,常常一行就是数千里。妻子花了四年之久的功夫刺绣了一幅大气美丽的《清明上河图》长卷绣品,说是要去上海一家艺术中介公司参展。出门多了,打点行囊的速度已达专业水准,几分钟内衣食住行、药品等各套行头全集中在大包中。每次我都能感觉到这画圆了我儿时的梦想:带着硕大的背兜,牵一匹老马,从此浪迹天涯,跟家响亮地说声再见。
出门在外,最大的快乐是可以不过固定的日子,然而,每个黄昏却是很难捱。我喜欢家家户户亮盏灯的窗户,那儿折射出一种稠重的情调,还有那永远使人胃口大开的家常饭菜,以及一家人聚在灯下的气氛,那透出的无限诱惑感总使我不可遏止地想念自己的家。
朋友戏弄我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总不能呆在家里。为操持一个家而消耗了太多美好的时光,犹如一头套在辕车中的盼家毛驴对家念念不忘。
往往总是待到定下了回程票才感到自由的时光不多了,因为家就等在票后,不言不语地招人归去。可惜,我去过许多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我不过是一个匆忙的过客。
很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要有家,可我们都不约而同地需要它。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家都是言语中最亲切的字眼:大雨滂沱时,家就意味着干燥的睡袍;冬天穿行在飞雪寒夜之中,家就成了一曲音乐和一小杯热茶的象征;凄迷彷徨时,家是最好的去处,一眼望去,都是亲人,不存在虚伪和冷眼。
我想起三十年前在县文化馆参加绿夏文学创作班的情景,有几个朋友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外出谋生。那时候县里还没成立文联,两个朋友说要去朝鲜做“半工半读”的写习生,他们过得都不错,成了文学博士,有房有车有货币。可他们常常来电话说,心里总缺少一种实在的安全的家的感觉。也许家还包含着许多神秘的概念,比如四周传来的熟悉的乡音;方圆几十里都能听到的火车的汽笛声,还有新来的亲友;踩在门前的小路上有一种心安理得的尊严……
总是碰在深夜抵家,家人已熟睡,不用开灯也能摸到浴室,那儿的龙头依旧有点滴嗒漏水。书柜左侧的架子上有一盒未开启的金嗓子润喉片,西式沙发上那只胖胖的绒毛狗玩具。
房间充满催眠气息,夜灯下,看见几枚存放多日的甜橙、水果和一些甜食,原来家人早已盼望着阖家团聚。静坐片刻,忽然感觉内心十分富足。在人的心灵深处,渴望有个地方,在那里能穿宽松的衣服,能存放许多别人以为鸡零狗碎的爱物,能平和宁静的打发岁月,能在那成为主人,那地方也许就叫做家。其实,家不需要一个多大的地方,因为家实在是人蕴藏渴求的一所房子。

——作者简介——
梁成芳,男,汉族。上世纪62年生,大专学历,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人。以小说创作和情感散文及杂文擅长。作品见于《春风》《作家学堂》《乡土文学》《北方作家》《天涯诗刊》《娘子关》《秋实》《潇河》《吐月》《赤壁文学》《作家文苑》《生活导报》《晋中日报、晚报》《榆次时报》等文学期刊。著有小说《早春雨夜》《青妹儿》《小二的心愿》《老人夜话》《时光》《成子》《大森林的那颗清泪》《情愫》《木屋》《有一个农家小院》《流向下游的河》《孤独的潜影》《一个荒唐的故事》《局势》《荏苒光阴里的碧泪》《煤炭企业里的文化哥儿们》《绵河湾的故事》《哀伤的沉淀》《多雾的季节》《英雄安泰母亲的愿望》等多(部)篇。部分作品发表于网络文学平台和《今日头条》。散文《菁菁*女孩*狗》获2000年全国“赤壁杯”优秀奖,《情系桑梓,余热生辉》荣获榆次时报 “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三等奖。有作品收入《中国微篇文学大观》,撰写理论文章、评述和情感散文若干篇。迄今已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多万字。情感散文及杂文一百余篇。系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中心作家委员会会员,山西省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榆次文联作协会员。《潇河》文学季刊小说作家。
——朗读者简介——
雪儿,林海文化特约主播,副总编,私企经营管理者,从小就爱好朗诵、音乐,曾担任电视台业余主持人。现是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团员!是多家文学平台的特约主播!有朗诵培训工作室!愿用我的声音传递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