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县老城东关有一户田姓人家,人丁兴旺,这辈生有兄弟七人,田七排行老七,故名田七。田七长大后娶妻生子,分门另立门户,两口子生有一男一女。他们拖儿带女,勤俭度日,小光景过得还算香甜。
可好景不长,田七三十岁病故,留下孤儿寡母苦度日月。田七婆是乡邻对田七遗孀的称呼。
田七婆中年丧夫实属不幸,可她为抚育幼孤成人,不愿改嫁,立志守节。族人及乡邻尊敬她的气节,都愿接济她们母子。对于兄长和乡亲的接济,她总是感恩载德,并劝告子女学会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田七婆心地善良,友善乡邻。她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常为他人义务做童衣童鞋。每逢集日,家门口常有人摆摊,他常为摊主送茶水,有时也帮忙看摊,分文不取。天长日久四方乡邻都知道老城东关有个田七婆乐于助人,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博得了好口碑。
有一个冬夜,北风怒吼,雪花飞舞,不停地下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天气转晴,晴冷晴冷,天寒地冻,大雪封门。田七婆起床开门扫雪,发现有一个叫花子冻死在门前。叫花子仅有二十多岁,身上衣衫单薄,破烂不堪,不敌风寒,加之腹中无食,故倒毙于雪夜之中。
田七婆慌忙上前用手指拭了下花子的鼻息,发现花子还有微弱的气息,只是嘴脸冻得乌青。于是,她连忙把孩子叫起来,又呼喊来邻居,共同把花子搀扶到自己家中。一家人连忙生火为花子取暖,烧姜汤为花子驱寒,熬小米汤喂花子充饥。经过一番忙碌,总算把花子从死亡边沿拉了回来。
花子苏醒后,田七婆问他是哪里人,以便送他回家。花子回答说是外地人,家中遭难父母双亡,才出来讨饭谋生。因遇风雪夜故避在门前,饥寒交迫才倒在雪中,他已无家可归。田七婆十分同情花子的遭遇,看花子身体虚弱,脸色发红,用手摸了一下额头,发现花子在发烧。田七婆让儿子去请来郎中给花子诊病开药,亲自为花子煎药熬汤,一勺一勺耐心喂养。
调理半月有余,花子身体复原,不愿再麻烦田七婆一家决计要走,田七婆这时还真舍不得花子离去,再三挽留,可花子心意已决,只好应允。花子走时田七婆还把田七的一件夹袄送给花子,让他穿上遮挡风寒,并再三叮嘱讨不到吃的可随时回来,这里就是你的家。花子也千恩万谢,难舍难分,言讲救命之恩定当重谢。
冬去春来,已到盛夏,再没见到花子的身影。盛暑的一个集日,原本艳阳似火,可到午后风云突变,乌云四起,暴风雨将至。人们赶忙收摊散集。这时一位壮年小伙子推了一辆独轮车来到门前对田七婆说:“我是卖鞋的,天要下雨啦,我怕路上把鞋淋湿,想把鞋寄放在你家,下个集日再来卖,不知可不可以?”田七婆爽快地答应下来。于是,小伙子把独轮车上四麻袋鞋卸了下来,堆放在田七婆外间的角落里,推起空车而去。
一个集日过去了,不见小伙子来赶集。一月过去了,没见小伙子来取鞋子。一季过去了,还没见到小伙子。又到了冬季,还没盼到小伙子来取鞋……
田七婆害怕冬天鞋放在外间被鼠咬坏,打算把鞋搬到里屋。可谁知一袋鞋她提都提不动。于是,她解开麻袋打算把鞋分批往屋里转。这时奇迹呈现在眼前,麻袋里装着崭新的苏杭绣花鞋,更奇的是每只鞋里都放着一个银元宝。
面对奇遇,田七婆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反添愁思。她想这么贵重的东西,货主为何不按时来取呢?莫非发生了什么意外?田七婆小心翼翼地把鞋转移到里屋,原封不动地装在麻袋里等侯货主来取。在田七婆心里担心着货主的安危,又添了一丝牵挂。
转眼一年过去了,又是一个盛夏的集日,又遇风雨交加,此情此景勾起田七婆思绪万千。他期盼着货主出现,取走货物以解她心头之忧。
入夜,她辗转反侧,不能入眠,黎明时分她才进入梦乡。矇眬中她看到一个和蔼慈祥的白胡子老头站在床前对她说:“田七婆,我是过路神仙,听人言说你是个善人,特意化成花子试探你,果真验证了你的善举。为报答你的善行,又送你财物,可你分文不用。这些财物都是你的,你不用再等了,你可自由支配取用。但你切记,不可用光,要存些以备应急之需。”
田七婆惊醒,点亮灯看床前并无人影,她知道这是个梦。可她又看到她送给花子田七的夹袄却真真切切的搭在椅子靠上,这使她百思不得其解。也只好认为这是善有善报,巧遇神仙送财,她只好接财纳福。
田七婆受神仙点化,知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才敢心安理得地取用这笔外财。她按神仙的吩咐先把一罐元宝埋藏在院子里。后用剩下的银两购买了门面店铺,做起了卖绣花鞋的生意。由于经营有方,和气生财,生意越做越大。田七婆又置田买地,雇人耕种,过上了富人的生活。
田七婆在土改时被划为地主成份,成了被管制对象。参加了管制对象学习班、批斗会。通过教育她思想认识有了提高。她认识到自己剥削穷人的事实,就把土地和房产带头交给了政府,分给穷人。她想:社会发生了变革,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到了,就按神仙的嘱托,指认藏金地点,让人把一罐元宝挖出来交给了政府。田七婆被称为“开明绅士”,被树为典型,解除了管制。公私合营时,田七婆把自已经营多年的鞋铺也交公,积极配合走“公私合营”的道路,她还被选为“工商联合会”委员呢!
故事虚实参半,请不要强行对号入座。更不要异想天开,梦想发意外之财。理应诚实做人,克己奉公,勤劳致富,多行善举才是人生之根本。

作者简介:张便玲,女,1949年腊月生。网名迎春花,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中教一级教师,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