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至上(杂谈)
文/张德胜
五月的北京,阳光灿烂;人民大会堂,笑语声喧。总书记与内蒙古代表团座谈,一句话"人民至上,造福于人民"通过视频在中华大地传遍,一时间刷屏爆满。
这句话虽不算壮语豪言,却令人无比温暖,这是共产党人为民情怀的形象再现,充分显示了总书记作为领袖的历史担当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朴素而深情的话语,感动了长城内外,暖透了大江两岸,振奋起亿万华夏儿女的冲天干劲,扬起了创新发展的浩浩风帆。
这句话掷地有声,与共和国的历代领袖的理想一脉相承。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江泽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这句话更与古代明君的为政理念不谋而合。尧、舜、禹、汤心念百姓,大公无私,黎庶和谐,天下太平,创造了原始共产主义。"文景之治",轻瑶薄役;"贞观之治",“为政之要,唯在得人",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戒奢以俭,减轻人民负担;尤其是"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集中反映了唐太宗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这句话更是与古代先哲的思想若和节拍。孟子提倡"民贵君轻",孔子宣教"仁德",老子主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他们思想宗旨用现代话来讲无异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是:人心向背是治国的关键。要使民族振兴、国家兴旺就必须重视百姓的作用,所作所为必须顺民心合民意。
人民至上,造福人民,充分体现了在共产党人的心中人民利益重于山,百姓福祉大于天。习近平说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小康社会就是对人民的回报,"脱贫攻坚"落实落靠,56个民族脱贫"一个都不能少"。
刚刚过去的"抗击疫情生命保卫战"世人有目共睹。党中央高瞻远嘱,适时决断,科学防控,杜绝蔓延,政府出钱、救治病患,迅速投建,方舱医院,一切为了保障人民安康,一切为了挽救生命安全。一声令下,全民参战,一颗颗党章闪现在武汉"前线",一袭袭白衣靓丽在黄鹤楼前。共产党员不怕难,人民冷暖挂心间;挽救危亡赴国难,不灭瘟疫誓不还。
生命恒久远,赖八方支援;健康驻人间,还碧水蓝天。这不正是"人民至上"的具体体现吗?这不正是"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吗?
2020年5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