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別字传奇
罗雁萍
写下这个题目,禁不住哑然失笑。故意写错字,不是脑子进水了,就是神经错乱,或是精神出毛病了。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几种类型,但是有个字,我就是故意要写错,似乎正确的写法,怎么看怎么别扭,只有故意写错了,心情才舒畅。
我喜欢看书,并且,特别认真。有疑问的字,会立即标明,或是同一个字,多次出现在我认为不该出现的地方,就会找字典查一查,找正确答案,看是不是多音字,或是自己错了。
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龚林初,是文革前湖南师大中文系的高材生。他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对错别字,深恶痛绝。他说,一篇好好的文章,出现了错别字,就像吃饭吃到了苍蝇一样恶心,所以他罚写错别字特别狠,一个纠错要写100遍。受老师的教育,时至今日,我都特别烦错别字,再喜欢的文章,发现了几个错别字,就会兴趣全无。
喜欢别人指出我写的错字,并且由衷的、欢天喜地的,向一字之师道谢,因为我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第二次。同样我也喜欢指出别人的错别字,以为别人也会像我一样欢喜,其实不然,也有不喜欢的人。
一个漂亮同事的毛笔字,写得特别好,真的是字如其人。她也特别清高自负。每次出墙报的时候,都是她执笔。我喜欢看她写字,美中不足的就是错别字太多。我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曾经好几次趁没有人在旁边的时候,指出她的笔误。竟然惹来她的异议:“这有什么,千里马也有失前蹄的时候。”
虽然还是羡慕她的一手好字,但是我不敢再看她出刊,害怕管不住自己的嘴。但每当听到别人议论她的“错字太多,可惜了一手漂亮的字”的话,我心里就替她难受,因为这种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呀!
孙子读小学的时候,儿媳给他报了一个作文辅导班。我同学说:“你们家是钱太多了吧?这么昂贵的补习费,不会让他奶奶教教吗?”“我还真教不了自己家的孩子。你没有听说过吗?四川的猴子服河南人管!”当老师的同学捧腹大笑:“还真是这么回事!”因为她的孙子也是在她同事的辅导班里。
虽然没有教他,但是不能不管。辅导老师改了的作业,我必然要再仔细看看。一个多月后,我要帮孙子办退课。因为5篇作文,老师改了第一篇,指出来两个错别字,还有5个没有动弹。错误的标点符号,一个都没有指出来。后面的4篇,老师就是一个大大的“阅”字。我猜想老师看都没有看,因为在老师批了阅字以后,我把错别字全部标出来了,老师居然没有一点反应,那就不是视而不见了。
儿媳同意退课,但是不想去办理。因为老师有言在先,不能中途退课,否则不退学费。我说,即便不退学费,这个课也不能再上了。于是,我将孙子的作业本带去了。接待我的负责人歉意地说:“教课老师家里近段时间有点事,以后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了。”这难道也是理由吗?还会有以后吗?见我执意要退课,就破例将学费全部退还给我,只是请我不要将老师不改作业的事情说出去。既然老师讲道理,我也不能够得理不让人,将书本费和5节授课费都交齐了。
我特别敬重有文化知识的人,那是受了父母的影响。父亲没有文化,在新社会的扫盲班里,虽然不会写扁担大的一字,但是很快能一目十行地看书看报。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新社会好,共产党好,教老百姓学文化,让我们不成睁眼瞎。”
由于外公重男轻女,有读书天赋的母亲,只读过小学三年级,但是她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熟读四大名著,特别钟爱《红楼梦》。她不光记得荣宁二府的主要人物,甚至于主子们丫鬟的亲戚关系都能说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还写得一手好字。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在我心中,老人家是最聪慧最有知识的女人。父母对文化的膜拜,是我用心读书的楷模。
这辈子最敬仰敬重的人,就是授人予知识的老师。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读多少书。1966年在湖南初中毕业,只想上高中或是师范。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了学生们接受受正规教育的途径,我们全部成了下乡知青,我的读书梦也由此中断。所以,我特别珍惜能够有书读的日子。被推荐上卫校后,我的成绩从来没有下过90分,是各科老师的得意门生。
1977年,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但那时,我已经从湖南远调江西,并早已为人妻为人母,有安稳的理想的工作,我不再去考虑读书的事情。
很多年以后,听同学告诉我,班主任很为我与高等学府失之交臂而惋惜。闻言,我深感有负于老师的期待。但我连高中都没有读过,怎么能考上大学呢?不过,有这样的机会,至少应该搏一搏。安于现状,使我失去了一次接受检验成绩的机会。
后来,当人们提起这一批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的时候,那种眼神和口气,不屑?同情?委屈?我不管人们是怎样看待这些大学生,但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们。
我的祖籍在江苏扬州。父亲很小的时候就离乡背井出来讨生活。扬州,对我来说,更是陌生,但是我爱扬州,毕竟那是我的根。特别是自己爱好文字以后,看了许许多多关于描写扬州美好的诗句,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但是我不喜欢这个“赖”字,因为这个字,在我脑海里就是个贬义字。让人想到“无赖”“赖皮”“赖账”“抵赖”……等不良字眼。第一次看到这个字,我误以为是印刷出了错。后来,多次看到,心里居然没来由的愤愤不平:多么好的一句诗,全让这一个字给糟蹋了。于是,我自以为是地将“赖”字变成了“奈”字。
“奈”字组词,“无奈”“奈何”“”显然也不是什么褒义词。但我觉得用在这里,恰到好处。天下三分明月夜,有二分留在了扬州。你无可奈何,也奈何不了。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扬州,无以匹敌的优势。
这样说,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但是,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从青丝飘飘到白发苍苍,固执己见几十年。每次看到这句诗的这个字,我都会自嘲,是不是要去看看心理医生呢?
还有一个“她”字,我除了用在女性的称谓上,还喜欢用在赞美美好上,即便是一只美丽的鸟雀或是一栋漂亮的建筑物,我都会用“她”而不用“它”字。
将正确的字故意写错,在两种情况下,不会写错,也不能写错,一是考试的时候,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分数;二是在教孩子的时候,不能误导了后一代。这是原则。
我喜欢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做人堂堂正正也像它”。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很正统也很神圣。
所以,我特别讨厌一些音同字不同的谐音或是一语双关的广告语。譬如服饰店的往往是“百衣(依)百顺”或是“衣衣(依依)不舍”;自行车的则是“骑(其)乐无穷”;胃药是“一步到胃(位)”;酒类是“有口皆杯(碑)”;厕所里的广告更是“来也冲冲(匆匆),去也冲冲(匆匆)” ……。
这种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广告语,很诙谐很幽默很生动也很形象。创意者很有头脑,也绝对是聪明透顶。他们的初衷是诱导或提醒消费者,但是这种任意滥用和错用方块字,真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算不算亵渎文化、误人子弟?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看见这些文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想想我自己,还真没有资格在这里说长道短,因为把正确的字,故意写错,自己都觉得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嫌。那就从自己做起,把颠倒的字再颠倒过来,还其本来面目吧。
2020 5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