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银桌子的故事
马喜顺口述 马生堂整理


我祖马使,是始祖马旺第19代世孙,生于清朝嘉庆年间,业儒。是东尖山十三杆(当时井陉县东尖山十三个有名的文化人)之一,他饱读四书五经,好善乐施,爱抱打不平。那时,马使是东尖山的千人(村长,管事的人)。他目睹井陉县衙不顾百姓死活,实行“十抽二时,马使是东尖山的千人(村长,管事的人),他目睹井陉县衙不顾百姓死活,实行“十抽二”的税收土政策:就是纳国家八两银子,需交县衙二两银子。百姓苦不堪言。目睹此景,作为千人的马使毅然站出来,为民请命,决定据理力争,推翻井陉县的税收土政策。他知道,凭一己之力,让县衙改变税收土政策,绝非易事。于是他和堂兄马步青多次商量,琢磨再三,并做好各种准备,尤其是想到了最坏的情况——坐牢。他们写好了状纸,准备了其他资料……,马使多次到井陉县衙申诉,要求官方到民间了解实情,改变不合理的税收政策。但是,井陉县衙置若罔闻。马使任然不改初衷,据理力争。年岁,作为千人的马使到县衙交税。将银子摆到县衙的桌子上,并且责问县衙;朝廷律法那一条那一款有“十抽二”的规定?县衙无法回答,只强调县里就是这样收税的……。马使多次交涉,至今无果,一气之下,把摆满银子桌子掀翻,县衙很是尴尬,以扰乱公堂罪,将马使戴上手铐脚镣投入监狱水牢。为防止上访告状,县衙派衙丁等到马家庄监视,将马家庄(当时叫东尖山)团团围住,不让马家庄的人和外庄的人随意出入。堂兄弟马步青,是东尖山十三杆之一,嘉庆年间岁贡,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为救堂兄弟,为百姓之苦,挺身而出,他和族人前思后想,决定到府衙上访告状。为了摆脱衙丁围堵,他急中生智找到才十二岁的马步芳,假装上山割柴,衙丁见是个小孩就放出去了,但下午又回到村里。晚上,他们把已写好的诉状和给在正定府任督查使同学高忠贤的信缝在衣裳里。第二天,马步芳又假装割柴出了村。他一出村就按马步青所指的路线翻山越岭,趟河过村,直奔正定府,击鼓升堂。马步芳拿出诉状和给高忠贤的信呈与府衙,府衙一看说;这案子正定府审不了,我带你到保定府上诉。于是,他们又赴保定府将诉状和信交给高忠贤,保定府十分重视此案,派人前往井陉县了解税收和马使收监情况后,决定到井陉县三堂会审。根据马使的申诉和掌握的证据,判定马使胜诉,停止十抽二的税收政策。法办县令,带回正定府按朝廷律法论处,其他官员一律解职。保定府对马使,马步青伸张正义的行为上报朝廷,奖赏匾额各一块。嘉庆皇帝钦命兵部侍郎监督正定府加一级“明经进士”,并不代表敕授穫鹿縣儒学正堂加一级吴曾寿书写匾额。

嘉庆皇帝为马步青颁发的明经进士牌匾文革时被部分毁坏


2021年克隆的马步青牌匾
对马使,马步青为民请命的精神予以高度肯定。挂匾那一天,正定府,井陉县,赞皇县,元氏县,平山县,都来祝贺。敲锣打鼓,鞭炮震天,东,西,南,北街铺满了鞭炮皮,还唱了五天戏。这就是:我祖“推翻银桌子”故事。“推翻银桌子”使全县人民受益。但,马使为打官司耗尽家产,卖了30亩好地,1处宅院,只留了几亩薄田。其后人,家境越来越艰难,由于人多地少,到光绪末年仍无起色。不得已,举家前往山西平定苇地洼垦荒,居住至今。这两块匾额,还留存马步青一块。马使那一块已无下落。我祖舍家为民,泽被后人之举,我们永远恩记!
2018.11.13据马喜义口述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