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后
文/魏增刚
下午,阳光明媚,天上白云朵朵,行道树葱葱郁郁一字排开,小鸟在树丛中啾啾鸣叫,车辆从街上穿流不息,街边轻音乐伴着流行歌曲响个不停,人们忙碌依旧,一些入时的少女穿着艳丽的夏装招摇走过。
作为清洁工的我依旧在清扫着不知清扫了多少遍的马路。
一位40多岁的少妇推着一个两岁多的小娃,引着一个约10岁的小女孩,穿着衬衫拖鞋走了过来,她看了我一眼,又低下了头。
她们是母女三人,上次就一行从我身边经过,她同样看了我一眼,就低头走了。
我们是熟悉的。原来一块在沙呼沱村是邻居,后来相继搬出了那个院子。她老公(同她一个村,年龄相当,都是初中毕业)卖烤串串烤肉,生意一直不大好,一个车车只占一个摊位能挣多少钱呢?记得以前他们还把在收摊后卖不完的烤面筋烤火腿让我们一家三口吃,由于是村里的夜市,他们收摊时就一两点了,我们总是休息得十分晚,我媳妇偶尔帮串一下串串帮他们照看或者收一下摊。他们都是丹凤人,我们是商州人,半个老乡,很能合得来。当时,他们已有两个女儿了。我们一家在做着小生意,时而因小事吵架,他们两口子劝过。我们租的房子都十分小,工作场地和生活场地“难分难舍”。尽管我还租了间小小的库房,但依照媳妇的话说是“猪窝里拉到狗窝里,狗窝里拉到猪窝里。”常常占了过道与邻居与房东闹得不畅快,同邻居打架去派出所调解过两次;垒得过高的货一天倒下来砸坏了床,玻璃片碎了一床,差点把人砸倒;不讲理的媳妇把我的文章日记当废品卖掉,我一夜未眠,第二天去废品站用高价扒拣回,她因此打破了我的头;邻居美女向我示过爱,媳妇不相信……
是他们先搬走的,搬到了附近的潘家庄村,转让了一个小吃摊,卖炒面炒河粉砂锅什么的,也是夜市,我去看过他们几次,吃过一两次炒河粉,他们总是百般让着不收钱,而我总是百般让着把钱留下。后来几年没联系了。去年我拉摩的,一天深夜回去时撞到了她老公,知道他们生意同以前一样很一般,他们又从附近的潘家庄村搬到了南山门口村,同样也是城中村,他同样卖夜市,租住的同样是狭小的房子。只是他们又生了一个孩子,有一岁多了,同样是女孩子,是为了生男孩,但生了个女孩。我当时指责他们太封建了,说两个女孩就行了,自己经济条件并不十分好。
上次,我是欲言又止。毕竟是熟人,又是老乡,虽然我戴着口罩,她未戴口罩,她是认识我的;但自己这是在扫马路,干着不那么体面的工作,又拿着扫把簸箕的,工作服十分艳丽,但并不那么光彩。当然,我也知道她过得也实在一般,于是,上前叫了一声“老乡一一”,也许声音太低,也许她已走远,也许她害羞地不忍回头,于是我们就失之交臂了。
这次,她们一行又要匆匆而过了。
终于,我还是低低地开了口。寒暄之后,知道她大女儿已在老家上初三了,她带孩子,她老公依然卖夜市,今年由于疫情,两个月没有出摊,赔了一万余元的摊位费。
她倒指责我,说歇着吧,能过去就行了,扫那干啥呀!只一个孩子!意思是为什么把自己那么委屈呢。
匆匆地,她们一行三人就走远了。
她们走远之后,我忽然有些心酸起来,虽不至于落泪,也满眶润湿了。
想到她们的艰难和乐观,也想到自己的卑微和酸痛。
她们当然混得不如我。好歹我把三口一家的户口迁到了西安,定居了西安,再不寄人篱下了。
可是,我一个大专生,居然扫着马路,或者卑微地生活着。
于是,便想到我们7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前后,接受了新的思想,接受了完全的正规的教育,后来不断地工作,陆续地从农村走到了城市,在城市结婚生子,安居乐业,以致现在步入了新时代,我们是生而逢时的!
可是,我们已是奔五的人了。我们的青春呢?朋友,我们的青春呢?它呀,已被那片片的白云,带入了渺茫的太空!
当然,一切都无法改变!只能用梁晓声的名言作一安慰:“我们是时代的活化石,我们是独特的一代,无论评价我们好与不好,独特本身,就是对我们的褒奖。”
远的说来,14年之后,待我退休之时,就步入老年,或者离死亡也就不远了。这是自然法则,任何人无法逃避。
那么,注定是这么忙碌又悲苦的一代,现在,我扫马路又有什么不妥呢?
于是,再次拿起了扫把扫了起来。
以后她们可能会在西安买房,或暂时漂泊以后定居老家;我们以后也许也会定居老家,安度晚年;或者由于身体的衰老,再也走不出这令人羡慕又讨厌的都市。
唯一的企盼就是:希望孩子不要如我们般的辛苦,不要再走我们这条人生艰难的道路了,应该更轻松更幸福一些。
于是又一次鲁迅的话响在了耳边:“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那么,孩子又该如何走呢?是去小县城去农村,还是继续留在这么样的大城市,还是在这期间不停地穿流?
街上的轻音乐还在没完没了地低唱着,街上更加车水马龙了,小鸟在树丛中觅着食,风刮了起来,摇摆的行道树少了亮色,太阳偏西,云朵黑了一片,一天又要在百忙中消逝!最无情的时光在消逝着我们的生命,我们除了忘我的工作之外,又能干些什么呢?
一一完一一
电话(微信):15309231945.
作于:2020.5.23.18:46于西安电子四路。

魏增刚,男,46岁,毕业于西安乡镇企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爱好文学,一直笔耕不辍,出版随笔散文《脚印》一书。在《扶风百姓网》《扶风微传媒》《炎帝故里论坛》《于都诗词》《乡土蓝田》《吉瑞墨香文化传媒》《城市头条》等十余家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500余篇。最喜欢路遥鲁迅的作品。西安市电视剧文学村村民,西安市未央区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