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
作者王安德
漂流,是一项极限水上活动,是非常危险的,但具有刺激性。
昨天晚上,我不是游走韩城,进行我的"采风"活动,而是"梦"游黄河"金沙滩",心里"爽"极了。
我的确很累,为了赶写"稿子",我争分夺秒地在游韩城,一会在巍巍禹山,实地探访"大禹"治水和"赵氏孤儿"的故事,一会又在韩城西塬,享受苹果飘香,樱桃的可口,转眼又来到椒味浓浓,香飘山川的乔子玄,走进了"花椒大道"的特色小镇芝阳,我忘记了吃喝,顾不得歇一歇,边游,边写,记录拍照,乐在其中。
躺在床上,浑身上下,腰痛腿酸,但是,我的脑海里还是白天采风中的一幕又一幕风光的再限。
我渐渐进入了梦乡,在朋友的召唤下,来到了"金沙滩",共同分享漂流的快乐。
我的朋友是在人生的"什字"街口认识的,那时的我,只是一位业余的爱好写作者,整天"扎着"记者的势,披着"宣传"的外衣,风风火火地东游西转,偶而"抄袭"一篇短小的文章,在朋友圈和同学群露一下头角,不知情的读者点赞评论,还把我称之为"韩城作家",看了后,我有些风飘飘的感觉,又觉得有些自豪和骄傲。
后来,我的胆量慢慢地大了起来,便逐渐写起千字以上的散文游记,发在了都市头条的网站平台,谁知,"一炮"打响,真的发表出来,并获得了万人的阅读和点评。
此时,正值全国疫情的高峰期,所有的人都宅在家里,不敢走出家里,我闷的慌,老婆唠唠叼叼的声音,我觉得太烦。
打开村网平台,村里人发来党员,干部,村民,残疾人,还有一些老年人向武汉疫区捐款献爱心的图片,特别是九十岁的老妇人怀莲嫂捐款的照片触动了我的心魂,我急不可待,随即写出"东仪门老人向疫区献爱心"的散文,又发给都市头条,且图文并茂,谁想,很快又发表了。这一下,我心血来潮,连续三五天,还是写我村党员干部捐款的消息,就是写五个退伍战士的英雄本事,还写出韩城公安民警,交警防疫抗疫的故事,都被都市头条西北城际都市头条发表了,有的还被韩城文学网站发表。
我 有些凝惑,我笔下的文章真的"风彩"吗?一不小心,我认识的朋友闪亮登场,他就是都市头条西北城际都市头条的主编张建超老师,他在一篇文章的评论栏目里对我的作品提出了几点严历的批评和建议,我看后,一头雾水,心也凉了一半,"文章都发表了,还在批评人",我回复过去,他又再评"要想写出好文章,一定要走出去",他所谓的走出去,用行里的话,那叫"采风",我停下笔,关门闭思,张老师提醒的正是要害之处,此时,疫情已进入"收尾"阶段,国家规定可以走出宅院,从事其它活动,我欣喜若狂,立即驾车出门,开启了我人生的第一次游走韩城写韩城。
梦中的漂流还在激列地进行着,一会漂流在滚滚淘淘的泥水中,一会又漂流在大漠沙丘之中,野外的风景扰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振奋。
我游走太史大街西延桥,用韩城的地理坐标,象山,描述了韩城新城的崛起,我站在陵园塔前,讲述了解放韩城的故事,我用"老院猪蹄",呈现了韩城古城的美食,我三游无影山,描写了"无影山,张家巷,泰山石敢当"的散文,我花费几个小时,游走韩城西塬,唱响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走近杏花村,道出了"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里好家园"的壮丽诗篇,我带着家人,畅游合阳桥头河,描写了"槐花好吃,捋起难"的乡间游的文章。
五十多天,我马不停蹄,游走,拍照,采风,描写,上传网站平台,一天一篇散文,甚至到后来,我一天出过三篇"产品",发在都市头条后,感动了张主编,他多次回复,称我为"快手","放下了枪杆子,拿起了笔杆孑"。
几天前,我约张主编回到韩城,并邀请周原村和市上的几位同行朋友,相聚"大清华",共同探讨了文学之路和有关的采风和写作技巧,对前阶段的游记进行了小结,并对第二次游记提出了思路和设想。
天渐渐地亮了,楼上楼外有了晨练的人在走动,我的"漂流"进入了尾声,我将随着"金沙滩"的漂流,再续写韩城最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有多篇文稿发表在都市头条,部分作品在陕西农村网和韩城作家,韩城文学,韩城文学园网站发表。
